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松江区九里亭街道贝尚湾居委会社区工作者葛超君介绍了连日来社区应对境外居民集中返沪的防控经历。
东方网记者
葛超君女士,社区工作者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任务很重,你们的工作主要是哪些?从疫情之初到现在,你感觉到居民们有哪些变化?对外籍人士怎么突破语言障碍与他们沟通?
葛超君
松江区九里亭街道贝尚湾小区常住人口约7800人,根据信息登记共有外籍人员245人,其中韩国籍202人,占整个九里亭街道韩国人数的35%,目前在居家隔离的外籍人员有37人。
近日,境外居民集中返沪,考虑到跟外籍人员沟通过程中有一定的语言障碍,社区招募了外语防控志愿者,配合居委会做翻译交流沟通工作,讲解防疫政策。而对于境外人员回沪居家隔离的,居民区为居家隔离的外籍人员梳理了一份居家隔离服务清单,为他们提供送快递、送外卖、清垃圾等服务,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
其实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社区防控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记得最初社区内有一些风吹草动,整个微信群都炸开了锅,居委会工作人员不仅在群里一一做好解释工作,还要为他们排除焦虑情绪。
我做社区工作者三年多了,这次参与疫情防控是我遇到的最大挑战,家人的支持,居民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社区一位外籍志愿者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朴京子一家是朝鲜族,精通韩语,当社区干部找到朴老师后,她立刻发动曾在日本留学的女儿与自己一起当翻译,与不懂中文的韩国人沟通,确保辖区范围内韩国人做好居家隔离工作。
一个口罩、一瓶酒精,就是我们的防疫保障;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是我们的战疫阵地;一张嘴、两条腿,就是我们的战疫武器。为防止疫情蔓延,社区工作是守护家园的最后一道关口,要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家,不漏一人,不漏一车。
面对着严防疫情输入的形势,贝尚湾社区在严防严控的同时,提供了人性化服务,发动党员、志愿者摸排落实居民信息、翻译外文告知书、标语进行宣传、加强居民出入管控、保障居家隔离居民生活,各项举措将防止疫情输入落到了实处。
在贝尚湾的门岗处,保安、志愿者一共有五人同时工作,志愿者在出口处发放通行证、进口处保安核实车辆信息,志愿者查证通行证,加上小区的人脸识别系统,确保没有外来人员进入小区。
面对入境返沪居民,贝尚湾采用了“六个一”管控措施,即一份电子健康信息表、一份告知书、一份隔离承诺书,一张14天健康监测表、一份居家隔离生活服务清单、一个云网络,所有信息登记核实完成,才能进入小区。贝尚湾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袁培芳表示,贝尚湾社区目前的防疫工作主要是针对境外返沪人员的防疫管控工作。“境外返沪人员,首先第一点,我们对他们进行健康信息登记。第二点,我们对他们进行居家隔离的,提供生活上的保障。第三点,我们利用多种语言对他们进行防疫工作的政策宣传,以及心理疏导。”
面对着大量的返沪人员,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们对照电子健康信息表登记的信息,对照摸排底册进行核实,并挨家挨户进行电话摸排,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党员志愿者张彧表示,“每天都会有返沪的居民,数据每天都在更新,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排摸的数据都是最新的,只有手里有了数据,心里才会有底气。”
疫情期间,志愿者们不仅是隔离人员的“健康监测员”,还是他们的“心理员”,志愿者需要每天统计隔离人员的体温情况,还要定期给隔离人员打电话询问健康状况,询问他们的需求,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为了方便与外国居民的沟通,贝尚湾的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们手机里几乎都安装了翻译软件。在贝尚湾党员志愿者们和隔离居民的聊天页面上,都是翻译成韩语、日语的每日问候。
在贝尚湾小区门口,各类快递、送菜、送药的货架分类排列,还有专门的志愿者在旁边整理。对于居家隔离的返沪人员,党员志愿者也充当了“跑腿员”,拿快递、那外卖、买菜、买生活用品、倒垃圾等,只要是隔离居民有需要,志愿者们都会提供无偿服务。
在贝尚湾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四种语言的疫情防控宣传知识,居委会还会根据情势和政策的变化,及时更换宣传的内容。社区的微信公众号同样开展多语种的疫情防控宣传,同时,社区组织了志愿者利用小蜜蜂,每日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
文字:杨露
资料:上观新闻、东方网
图片:九里亭街道
编辑:韩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