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征史诗电视剧第5集播出,红军夜晚强渡计划失败搁浅,渡乌江进遵义战斗打响。剧集中提到了强渡乌江的三大渡口之一的回龙渡,位于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的回龙渡见证了怎样的长征故事?
听余庆君给你慢慢道来……
红一、九军团回龙场强渡乌江
一九三四年,中央红军由于受左倾路线领导者的错误指挥,造成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经过顽强苦战,先后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来到湘黔交界的通道县境。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央红军一举攻克黎平县城。十五日,中央红军右路纵队(红一、九军团)击溃驻守锦屏县铜鼓(老锦屏)的黔军十五团,占领该城。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县城召开会议。十八日,政治局会议决定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一川黔边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十九日,朱德、周恩来签署了《军委为执行黎平会议作出的行动部署》的决定,明确了中央红军于十二月底,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辖红一师、红十五师)、红九军团为右路纵队(约12000人)占领施秉、余庆。中央机关、干部团为中路纵队,抽调红一军团的红二师作前锋渡江界河,由刘伯承、张云逸指挥,红五军团跟进其后。彭德怀、杨尚昆率红三军团为左路纵队占领黄平县后,经瓮安,突破孙家渡、茶山关一线。
挥师余庆 进军黔北
黎平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在新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进军。
十二月二十七日,红军先头主力部队红一军团一师奉令抢占余庆。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晨,红军经施余大道,从铜鼓过大岭下沙子坡,源源不断地进入余庆县城。驻余庆县城的王家烈部宋华轩团溃散向遵义方向逃窜。此时,国民政府余庆县长王天生率地方武装正在乌江北岸布防,留守县府的几个科长早已逃散;土豪劣绅纷纷躲藏,红军不费一枪一弹,顺利进入县城。红军驻进县城,一边将部队布置到城郊各乡村打土豪、筹集粮草,分发财物的活动;一边轰轰烈烈地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展开社会调查,很快就摸清了余庆各阶层的基本情况。
王天生得知红军要占领县城,急忙于当天中午,带着县保安队及部分地方反动民团,由乌江返回县城防守。当行至小腮时,得知红军已占领县城,即如丧家之犬,带着反动武装退至敖溪区署设立余庆县政府临时办公处。在驻敖溪的国民党黔军川南边防军欧团的“保护”下,紧急派丁、筹款,纠集人马到江边堵河。为了大造其江防声势,许多群众什么枪炮也没有,就被赶到乌江边打“和声”,以壮声威。
下午,红军侦察连在李连长的带领下,经小腮赶到龙溪宿营。第二天早上,李连长带一个排从龙溪经凉风哨到乌江南岸。乌江两岸悬崖绝壁,好似刀削斧劈,江宽水急,波涛汹涌。红军到江边,到处可见敌人刚修的工事,只是没有发现敌人的目标。为了摸清北岸敌情,李连长用手枪向北岸放了几枪试探。顿时,对岸的敌人从几处暗堡开枪向红军还击。李连长在摸清对岸有敌防守后,一边指挥士兵继续侦察敌人火力点,一边派人沿河搜寻渡江船只。寻船战士顺江南岸,上下行走了数十里,都没有找到渡船,当晚又赶回龙溪宿营,并向驻扎在余庆的红一军团一师汇报了乌江的情况。当天,红一军团一师在县城万寿宫(现余庆中学大门处)召开了全师连级以上干部会议。由师长李聚奎、政委黄苏报告了出征以来的军政工作,分析形势,传达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精神,提出“打到遵义去,创建新的苏区会上还作了抢渡乌江,保证全军顺利到达遵义的动员报告。
突破乌江北上遵义
早在中央红军胜利到达湖南通道时,蒋介石见红军有向西南进攻的势态,即令贵州军阀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调兵遣将,严加防堵。王奉蒋命,急令二十五军副军长、川南边防司令侯之担及其将领奔赴贵阳策划设防,并决定由侯之担部担任乌江江防任务。
侯之担接到布防乌江任务后回到遵义,立即召集其旅、团长研究江防计划,着手部署兵力,以其教导师副师长侯汉佑为“前敌总指挥”,指挥部设在瓮安猪场(今珠藏),以教导第一旅旅长刘输吾率两团为右翼,驻守尚稽、茶山关一段,派川南边防军第一旅旅长易少荃率两团为左翼,驻守袁家渡(今水口飞龙寨对面),侯之担还将以前调往过江的教导师第三旅旅长林秀生两团撤回江北为其中路,驻守江界河、孙家渡一带。
王家烈唯恐有失,派其嫡系万式炯的黔军第八团驻守湄潭,担负管口(回龙场对岸)、红岩(关塘木岔渡口对岸)一带的防守任务,与易少荃部的防地相衔接,并令其各部署和各级地方政府在遵义老君关至思南塘头沿江数百里的乌江各渡口构筑防御工事。敌人在各地强抓民夫,在各渡口日夜挖战壕、筑碉堡,并将沿江各渡口的渡船全都沉入江底。据资料记载,敌人在岩门回龙渡北岸的老鹰岩、野猪塘、王家岩、构林坳等十多个山头上构筑工事翻起的黄土像一座座新坟。
敌人经过一番苦心经营,沿乌江百余里的各渡口工事,已构筑得相当的坚固。他们自认为“重迭而坚,官兵勤劳不谢,扼险固守,可保无虞”。更认为“乌江素称天险,红军长途转战,日夜跋涉,疲惫之师,定难飞渡”。同时,也不敢大意,再三命令“奉令防堵乌江,必须堵截红军越过,如有玩忽职守,军法从事。”
十二月三十日,红一师做好的年饭都没吃,就放下碗筷,从余庆出发奔赴到乌江边。并分头在袁家渡、梁家渡、马骡渡、回龙渡等渡口多次进行火力侦察。敌人发现红军就开枪射击,双方进行了一阵又一阵的隔江枪战。红军又在沿江寻找了一整天渡船,一无所获,部队只好驻扎岩门一带(今乌江南岸的红渡村、乌江村一带)。
十二月三十一日,红军在岩门附近找到当地老船工安清和,向他宣传红军为穷人打天下,为干人翻身求解放,打倒贵州军阀王家烈等革命道理。安清和在红军的教育和启发下,当即表示为红军渡江出主意,想办法。傍晚时分,安清和与七名红军战士不顾严寒,跃入激流中偷渡过江,把敌人拖过去沉入江底的三只小木船找到并拖回南岸。但因水急浪高,敔人火力密集,几次强渡都未成功。同日,一军团军团部及十五师移驻龙溪、凉风哨,九军团驻余庆县城。红一师驻扎江边岩门一带。
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中央军委向各军团发来了关于强渡乌江时部队不应小过一团兵力的电令指出:“据一师电,回龙场对岸有敌一营扼守,二师函,江界河渡口对岸及猪场有敌约两团,三军团来电,孙家渡对河亦有敌。”并指示各部队:“按乌江以北为侯子担部约三团,决无法扼守沿江百余里的渡口,望分令各先头部队在规定的渡河点附近,必须找到另一渡河点设法偷渡。同时在原渡河点仍留部队伪装架桥。”还指出:“偷渡部队不应小过团兵力,在偷渡河点应派兵扼守,防敌偷袭,并防其焚毁渡船。”
在中央红军即将通过乌江,跨进黎平会议所预定的新苏区根据地时,中央政治局于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在瓮安县草塘举行会议。作出了关于通过乌江以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指出:“立刻准备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内转入反攻,目的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如薛岳的第二兵团或其他部队)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提出了在遵义一带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武装群众,扩大红军,建立政权的行动方针。
从元月一日清晨到中午,红一师部队冒雨在袁家渡、梁家渡、回龙渡等各渡口点实施强渡,并在回龙场等地用大炮向对岸敌军进行轰击。强渡乌江不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人为的困难。在鱼子塘至老渡口北岸的万式炯部队的刘彬如一个营据守在余家沟两边山头,用强大的火力直接控制两渡口之间的江面。如果直接架桥强渡,对红军非常的不利。因此,白天红军采取强攻的办法,炮兵在水车山下沿向敌阵地猛烈轰击,使炮弹在敌人前沿阵地野猪塘山头上的战壕里落地开花。红军左右两侧阵地上的机枪、步枪一齐吼叫起来,使敌军一片混乱,退至余家沟后侧,不敢靠近江边。
元月一日晚,部队到达乌江边,师部在大水桥(今红渡小河袁家老屋基),召集团以上干部参加作战会议。李聚奎师长提出找不到船,就采用竹筏作强渡工具。渡江开进顺序按一、三、二团,以一团强渡,二、三团火力集中,掩护渡江登岸后,要迅速扩大登陆场地,猛追残敌,袭占遵义。
根据敌情,师部决定:以红一团强渡回龙渡口,红三团为二纵队,配合一团行动。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参谋长胡发坚,研究决定:以一营(营长孙继先)战斗力较强的二连为主,由连长熊尚林担任突击队长,担负强渡乌江天险的任务。
会后,师长李聚奎、政委黄苏在冥思苦想渡江办法,一团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亲临江边实地察看地形。杨得志突然向江中一指,说:“黎林,有办法啦。”江中有一根经几翻沉浮后仍漂浮在江面上的竹竿,让杨得志突然想出了扎竹筏的办法。老船工安清和和赵子云也说扎竹筏的办法很好。于是在激烈的枪炮掩护下红军工兵、步兵在乌江附近的村庄加紧收集竹子、木材、绳索、箩筐等物资,还撤掉岩门下屯一座城隍庙的木方、板子,并在下屯杨诚斋家砍得斑竹二千余棵,很快传送到老渡口江边,紧张地编制着竹筏。敌人得知红军在赶扎竹筏,便疯狂地向扎筏的地方扫射,子弹像雨点般倾泻在红军阵地上,只见石头上火星直冒,江中也冒起团团火光。紧急之下,红军轻重机枪齐发,向敌展开猛烈还击,很快就掩护扎竹筏的红军转移到密林中隐蔽作业。
一月二日,经过一昼夜的紧张奋战,十多艘竹筏扎成功了。为了牢固保险,当地群众建议,竹筏由竹竿、树枝叉、木板和竹竿四个层面构成,加上扶手,当时战士们称为“五保险船”。下午、红军为了迷惑敌人,停止了对敌射击。敌见红军停止射击,又偷偷回到战壕里,时不时的向红军阵地打冷枪。
根据群众和老船工建议,红军选定在老渡口之上游约三百米处鱼子塘渡口作为强渡乌江突破口。那里江面狭窄,激流汹涌,历来很少有人过渡,敌人江防相对薄弱。师部决定由一团作前锋,三团火力配合,二团同时在其他渡口佯攻渡江。
天渐渐黑了,细雨蒙蒙。李聚奎师长和杨得志团长从一团前卫营挑了八名熟悉水性的战士,配足弹药,决定由他们先行试渡,由连长熊尚林具体指挥。竹筏由十几名战士搬下浅滩的水里,八名战士跳上了竹筏,并约定竹筏到对岸后,鸣枪两声,以作联络。
竹筏缓缓地离开浅滩,敌人的枪声时不时的响着,江水一浪接着一浪,旋涡一个连着一个,竹筏艰难地前进约五十米,个个目不转睛盯着江心的竹筏。瞬间,大家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竹筏在江中翻簸,并随着汹涌的江水冲向下游,卷入了旋涡。
在这紧要关头,老船工赵子云根据几十年的摆渡经验,建议改在鱼子塘渡之下水流平缓一点的地方,先把竹筏划到对面的野猪塘岩脚下,再顺流划到回水处,即可沿壁登岸。
天已黑尽,雨不停地下着,又一只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筏,被红军战士抬到鱼子塘渡口江边。
这次强渡,师长、团长把继续渡江任务交给了一营营长孙继先。虽然刚才试渡未成功,但战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许多同志自告奋勇,要求参加突击队,纷纷向营长请求任务,一时间,平静的江边又开始活跃起来,孙继先营长好不容易才说服了大家,最后,挑选了红一团、三团三十多名熟悉水性的同志(其中三团十二名)组成了一支强渡队,每人携带木板和若干条绳子。下午六时,从请求任务的一团和三团的三十名战士中又精选了十二名同志。经过老船工赵子云的指点,将竹筏下水地点由原来的地方换在下游水流较缓的地方,同时筏上又安上几个扶手,并由老船工赵子云亲自撑渡。在孙继先营长的指挥下,战士们不怕天寒地冻、利用天黑下雨作掩护,跃进江水里,向对岸游去。江水寒冷刺骨,敌人的子弹击起的水花,在战士们的周围溅起。战士们不顾冰冷的江水,冒着敌人的弹雨,激流勇进。他们只有一个心眼:“渡过乌江去”。
竹筏划到激流边,老船工赵子云一声令下,“撑!”他们将槁杆合力向石壁猛力一抵,竹筏像箭似的随着激流直奔而下。赵子云叫战士奋力拨水,竹筏逐渐向北,进入水流回旋地带,经过一小时的努力,这一只竹筏终于顺利靠岸。上岸的红军迅速分散,各找掩体,并朝天“叭叭”放了两枪。
早已准备在岸边的另一只竹筏,在杨得志团长的命令下又出动了。一筏,又一筏,再一筏地抢渡,不到两个小时,一个连的红军战土就强渡到了对岸。过江的红军由赵子云领路,在山润小溪、深谷的乱石间匍匐前进。约二十分钟的黑夜行动,摸到了守敌左右两侧和上方。突然,“冲呀!”“杀呀!”吼声震天。敌人如梦初醒,一片惊呼:“红军过江了!”“天兵来啦!”敌人不知红军从何而降,丢盔弃甲,仓惶逃走。与此同时,红军在新、老渡口的机炮齐发,枪声怒吼,王家岩、构林坳等守敌阵地上,颗颗炮弹落地开花,使敌营长吴子云闻风丧胆,忙令所部退至洋锡坝、野猪塘、秦家沟等地,并迅即向箐口、湄潭、凤冈方向逃窜。
紧接着,新、老渡口,灯火通明,水声、枪声、炮声、冲杀声,震慑着乌江峡谷。红一师一团在老渡口把早已准备好的竹筏将两头系上绳子来回拉渡,新渡口的渡江红军也用三只木船摆渡,直至一月三日上午十一点钟,红一师一团才全部渡过乌江。为了使驻扎在岩门、凉风、龙溪、县城的大部队迅速渡过乌江,红一师工兵在岩门老渡口赶架浮桥,将摆渡的竹筏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一端紧紧地固定在岸边的巨石上,顺江浮在江面上,在筏子靠上游的一端系上绳子,慢慢放松拉绳,江水将浮桥推送北岸,再固定在巨石上,形同“蜈蚣”,故称蜈蚣筏。随后铺上木板,一条横跨乌江南北的浮桥架成了。当地群众见红军不到两个小时就架成了浮桥,称赞红军架桥的法子真妙。
浮桥搭成,全军一片欢声雷动,兴高采烈,军团领导立即组织部队渡江,命令渡江部队以先后到达乌江边为序,依次上桥。先到达的部队,虽然江岸悬陡,路小人多,即使在夜间,秩序井然。当时渡口两岸烧起熊熊大火,照得江岸一片通红,使红一军团和九军团浩浩荡荡,顺利通过浮桥。大部队过桥后,工兵砍断浮桥,敌人追到江边,只能望江兴叹!
驻在瓮安县江界河的一军团二师,在陈光师长,刘亚楼政委的指挥下,先以小部队于二日深夜偷渡过江,三日清晨向对岸守敌发起总攻,胜利过江摧毁了敌阵。摄于红军连续在回龙渡、江界河胜利渡江的声威,茶山关渡口的守敌刘输吾不战先逃。红三军团不费一枪一弹,也于元月四日安然渡江,进驻遵义县尚稽区。敌人苦心经营的乌江防线,,就这样被我英勇的红军全线突破了。
从回龙渡过江的红军,迅速占领箐口,在敖溪的国民党驻军欧团及余庆县县长王天生设置的临时办公处的守敌,一片惊恐,纷纷躲藏,如鸟飞兽散。占领箐口的红军,一部分经敖溪从龙家、阳仙峰等地向湄潭前进,另一部分通过松烟、二龙等地进入湄潭县境。行进中的红军,在龙家镇和松烟镇收到当地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热烈欢迎。当红军前卫侦察部队进入龙家镇街上,下街的陈国良(教师)、唐银臣(木工)、杨南宣(商人)、刘龛司(宗教人员)等人筹资买纸书写“欢迎朱毛二主席”的大幅标语,贴在龙家街上的围墙上。他们四人与众多前来欢迎红军的群众,站在街头两旁放鞭炮迎接红军进街。走在部队前头的红军首长向群众频频挥手致意,并关心地劝道:“老乡,不要放鞭炮了,浪费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红军部队经龙家街上一整天,连屋檐脚都没靠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群众一草一木,当地群众至今津津乐道,赞颂不已。
路经松烟的红军,同样得到街上许多群众的欢迎,冉吉斋、但前刚、黄敬之、张太合等鸣放鞭炮迎接红军。路过松烟的红军部分继续朝湄潭方向前进,一部分住在当时的镇公所,宣传红军主张,发动群众起来打土豪。元月六日,中央红军全部离开余庆县境(在我县前后达十天),进入湄潭,北上遵义。
本文参考文献:
《贵州档案史料》《红军在贵州的日日夜夜》、杨得志《突破乌江天险》《肖锋日记》、肖锋《战余庆》,余庆县党史办编《红军三过余庆》及网络文章等。
来源:《余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