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欢喜》浅谈中国式家庭教育观,你误入了几个雷区?

2019-08-22   浪潮电影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过教育的真谛: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教育的最核心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先贤对家庭教育也有着独特的认识:“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用一句比较滥俗的话,但同样也是公认的至理名言来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孩子如同一块洁净的白幕,父母则是最重要的画师,家庭教育决定了人生的底色,同样也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

从《家有儿女》到《虎妈猫爸》,再到《小别离》,电视剧也尝试着对家庭教育进行探讨,直到正在热播的《小欢喜》,才真正探寻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内核,引发了广大家庭的共鸣。《小欢喜》中为我们展现出了家庭教育的冰山一角,用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家庭,为我们深入剖析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进步和不足。

电视剧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在繁忙生活中摄取新知识的重要来源,无论是生存技巧还是生活技能,我们都能从中有所借鉴。尤其是对于初为父母的“新手”来说,电视剧中的教育方式便成了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小欢喜》讲述了三个不同教育方式的家庭,暴露出各自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三对父母通过各自的努力,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憾,最终和子女达成情感和解的故事。下面就从这三个家庭入手,浅谈中国式家庭教育观的缺陷,对照自身的教育方法,看看误入了几个雷区?

01

季杨杨的家庭:传统的父亲强权,缺失的家庭关爱

代表群体:留守儿童

季杨杨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非常大的代表性,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父母背井离乡打拼奋斗,子女在爷爷或者姥爷家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大众问题,“关爱留守儿童”也成了我们常常听到的口号。

季胜利错过了季杨杨6年成长时间,但是他错过的又何止是6年?因为父母的远走,季杨杨的少年时期是在姥爷家度过的,陪在他身边的不是父母,而是姥姥姥爷,教育他的也不是父母,而是舅舅。季杨杨虽然衣食不愁要风得风,但是因为父母角色的缺位,导致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季胜利是一名非常传统的中国式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永远是霸权主义,六年时间没有尽到父亲的义务,刚回到家就想重新取回“父亲”的权利。面对满腹抵触情绪的季杨杨,难免会碰一鼻子灰,导致两人的关系愈发紧张,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幸运的是家庭中还有一位温柔贤淑的母亲刘静,她完美地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一边用母亲的怀抱温暖季杨杨心中的寒冰,一边帮助丈夫徐徐渐进地改变教育方式和相处态度。季杨杨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但是他内心仍然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渴望享受家庭的温暖。

季胜利和刘静从学习季杨杨的爱好开始,放下家长的姿态和季杨杨一起赛车;再到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而不再是以父母霸权强迫孩子接受,才慢慢得到孩子的认可。直到后来刘静被查出患病,季杨杨主动剃头陪母亲共渡难关,三个人的情感隔阂才彻底打破,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强压从来不是让孩子乖乖听话的有效途径,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叛逆,只有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才是让孩子回归家庭的唯一方式。不得已错失孩子的成长期并不可怕,只要付出加倍的耐心,用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同样能够重获孩子的信任。要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02

乔英子的家庭:父亲角色的缺位,母亲期望的重压

代表群体:单亲家庭

为什么我们赚钱越来越多,生活越过越好,离婚的家庭却越来越多?难道真的是因为年青一代没有老一辈人专一而钟情?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体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不再依附于另一个人生活,这才是离婚率高居不下的主因。我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不是社会的退步。

英子的父母便是如此:父亲乔卫东事业有成,是一家公司的老总,母亲宋倩也是远近闻名的老师,每年都为清华北大输送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一次意外事件,两个人还是分道扬镳,英子跟着母亲相依为命。

由于丈夫的背叛,宋倩空前地缺乏安全感,她不再寻找新的另一半,而把所有的精力和期望都倾注到女儿身上。从一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到她的严格:不准英子吃喜欢的油条,却为了补身体强迫她生吃海参。一切以自己的规则为准,不给英子任何反驳的机会。

相对于季胜利的家庭霸权,宋倩采取了另外一种更直接,让子女更无从逃避的施加压力方式——以爱之名。以父母的身份施压,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比如季杨杨;以爱之名施压,则容易造成孩子对自我的否定,对目标的迷茫,和对世界的质疑。

乔英子身负母亲的期望,不敢有丝毫懈怠,她把自己当成母亲世界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母亲心灵中的灰暗,但是也燃烧奉献了自己。凡是迁就付出皆有极限,当母亲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发生矛盾的时候,乔英子便慌了阵脚,既不愿意辜负了母亲,更不愿意辜负了自己的人生。

长此以往乔英子的精神濒临崩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抑郁。宋倩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对待女儿的态度,就像刘静在剧中说的那样:“我们关心子女是否穿得暖,他们在乎的却是好不好看;我们希望子女能够吃的有营养,他们在意的却是好不好吃;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自身的人生经验让子女少走一些弯路,他们却只会追求自由。”

子女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要自顾自地为他们规划道路,应该询问子女的意见,给予他们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父母要做的,并不是控制他们如何做出选择,更重要的是要锻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做出选择的能力。要知道给子女一个轻松地家庭氛围,比为他们做出一顿丰盛的餐食重要得多。

03

方一凡的家庭:不是坏孩子,只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代表群体:普通家庭

方一凡和自己的同学相比,也许没有值得骄傲的成绩,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家境,但是他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一个充满关爱的心灵港湾。母亲童文洁是一位雷厉风行的财务,父亲方圆是一个性格圆滑的法务,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方一凡那让人不忍目睹的学习成绩。

在方一凡的家庭中,严母慈父的形象特别立体,管教儿子的总是母亲,最后出来打圆场缓和双方矛盾的总是父亲。这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张弛有度、奖罚分明的目的,即便孩子最终不是优等生,也会一样成才。也许我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是谁又不想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的家庭中呢?

方一凡的家庭代表了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没有门路,不是富翁,只能靠自己拼命奋斗。方一凡本人也绝不是一个坏孩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只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是能够站在金字塔尖的毕竟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孩子成为了升学率中的分母,而不是分子。

童文洁在教育上风风火火,稍有不如意便会暴风骤雨般数落,方圆恰恰相反,他懂得如何去尊重每一个个体,如何迂回委婉地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剧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便可以体会出两种方式孰优孰劣:童文洁发现了方一凡床下的藏书,正欲爆发被方圆拦下,用一种很平等平和的语气完美解决了问题,没有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和彼此之间的尴尬。

方一凡的家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的孩子确实学习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办?威逼利诱让他学习,还是趁早打算,让他选择自己的爱好并为之付出努力,寻找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稳妥的前者,因为不想孩子失败后回头埋怨。但是时代的进步正是体现在这里:即便你学习不够优秀,甚至考不上大学,但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有可以傍身的本领,同样可以拥有绚烂的人生。

等到有一天,生存不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可能,生命才会有更大的意义。

0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父母最大的任务并不是给孩子多么富裕的生活,也不是逼迫子女去的多么骄人的成绩,而是帮助孩子塑造独立完整的人格,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够勇于奋斗。父母能够留给子女的有价值的东西,也绝不只是金钱,而是对世界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目标的十年如一日,对人生的认可和无愧。

我们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切忌争一时之长短,求一时之优秀。比成绩更重要的是生活,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和自由。我们视为珍宝的生活经验也许早就过时,有时候多走一走弯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放手比控制更难,也更有效。

《小欢喜》没有苛责父母角色的失位,因为人生不易身不由己,而是用一种包容性的姿态,为这些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误区给出解决之道。而我们正需要的,便是这些解决办法:错失过孩子的成长期?别着急,慢慢走入孩子的内心,重获他们的信任;给予孩子太大压力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别紧张,有时放手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

看完本篇文章的详解,我想大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有着明显的弊端,但是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懂得了尊重,便会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懂得关爱,便能让孩子无所畏惧。《小欢喜》中家庭教育的雷区,你都避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