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2019-11-12   洛宁城事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二

——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序言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洛宁近代匪患始于清咸丰年间。捻军、太平军主要有五次袭扰永宁,百姓深受其害。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4月,捻军西征就曾到过洛宁。萧况率领捻军千余人入嵩县,清总管德塄额等迭次追击,捻军在永宁七里坪、宜阳、汝州等处,集散兵,招饥民,聚众2000余人,入蜘蛛山,据守抵抗。当时捻军是被清军追击而暂避于洛宁的七里坪。那次捻军只顾与官兵周旋,倒没过多扰民。

清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捻军张宗禹等军进围洛阳;三月,捻军张乐行率部数万进入河南,转战豫西。捻军张乐行部由嵩县、伊阳入龙门,两次攻打洛阳城,未克,攻占了平乐(今属孟津),向西攻占新安县城。捻军一路浩浩荡荡,经过洛阳,攻陷宜阳,破韩城,向永宁(今洛宁)杀来。

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夜,张乐行率捻军孙丑等部数万人由宜阳进入永宁县(今洛宁县),永宁戒严。捻军绕过县城,进逼王范镇,地方乡勇与捻军接战皆败,众多死。捻军首先攻占了王范镇等地,当时捻军打进了王范镇、抢劫商号,焚烧临街房屋数十间,掠走富户大量牲口。当行至东街时,见到刘家门前悬挂有“善人匾额”才停止烧抢。捻军攻占了王范镇后,对永宁县城县城形成了合围之势。二十五日晚, 捻军包围永宁城, 捻军分数路猛攻县城,他们用火炮轰击城门,永宁城中官民非常害怕。时承平日久,人不知兵。二十六日早晨永宁城内乡绅准备牛羊美酒金帛,请求与捻军讲和,捻军假装答应,并且说:“我们进城几个人,游览一下县城风景出城就走,于是守城官兵让捻军爬云梯登上城墙,大家不敢冒犯捻军,有的还帮助把他们拉上来。捻军刚登上城墙后,就手持兵器,大声呼喊杀人,守城人员惊荒溃散。永宁知县宋绍京,把总牛凌云从东门逃出,城中大乱。永宁县城被攻克的时间是三月二十六日上午八九时许。捻军首先攻破了县城西门,城门被打开,几万捻军将士象潮水一般涌人县城,当捻军攻陷永宁城后,大肆杀戮。据地方志记载,当时“男子横死街衢,妇女填井中皆满”。(据民国六年《永宁县志》卷一“纪事”)捻军攻占永宁城后,许多群众要求加入捻军,捻军队伍再次壮大。破城后,捻军正忙着开仓赈饥,不料两支清军迅速会合。于二十九日夜,清将杨飞熊(雄)率军与李续焘部汇合,向县城的捻军反扑,捻军据城坚守,打死清军无数。不久,清军再次向捻军发动进攻。捻军战不利,放弃永宁县城,向西南撤走,后进入陕西省,攻雒南,并与太平军陈得才部联合。捻军走时一路高歌前进,那歌词大意是:“少做袜子,多做鞋,来年八月我再来。”

1862年6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闻英王陈玉成被清兵诱捕,率部营救。由商洛取道卢氏、峡石、观音堂、渑池、新安南下宜阳、水宁等地。八月,太平军进驻王范,数日后离去。

捻军走后,为了保护王范街商号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捻军重来骚扰,王范镇主事者迅速商议应对保护措施。同年农历闰八月,王范成立寨防局,突击筑寨,一月而成。王范镇东西两头有石桥,西曰登云,东曰渐盘,合而取名“云盘寨" 。云盘寨设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座寨门。寨墙设若干炮台,寨内并组织民团,坚守寨墙。从此“云盘寨”便成为王范镇的代名词。

同年十月,捻军首领姜太林、孙四牙,王怀义、周化临、韩老万、张小明等率黄旗、蓝旗、红边白旗、黄边白旗各部入卢氏山中,捻军一部向东进攻王范镇,捻军又来王范镇,寨门固守甚严,强攻数日不克,绕寨而去。又转攻永宁县城,轰毁南门,攻入永宁县城,开仓济贫,杀贪官惩污吏,据城三日乃北上陕州。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捻军张牛部转战豫西,由伊阳(今妆阳)西进,攻占宜阳、十五日克宜阳,二十日占永宁,二十一日尾追清军至,张部弃城北上陕州。

自此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渐病态化,政治腐败,太平军、捻军席卷大半个中国,西北回民起义、义和团起义,加之列强入侵,天灾战乱频仍,重创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江河日下,国无宁日。

从此以后洛宁土匪蜂起,百年匪患不断。洛宁地处豫西边陲,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山寨林立。 特别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洛宁匪患异常猖獗,这里成了土匪的王国,几乎没有一个村庄不受土匪袭扰,村村无不遭到土匪洗劫和绑票,洛宁几无宁土,百姓罹难。

洛宁人民的忠厚和善良,守卫家园的悲怆,血色残阳下,在那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年代,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场的民匪对峙,土匪攻寨、民众守寨,上演了一次次惨烈的战斗,让这里成为小规模战争的战场……土匪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残酷杀戮,疯狂掠夺,罪恶滔天,罄竹难书。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仿佛还在眼前闪现,那熟悉的声音依稀还在耳边回响。

民国十一年,即公元1922年,老天爷注定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洛宁县村民与土匪之间,发生了一次次大战,一部分人弃寨逃跑,一部分人筑寨御匪,结果吉凶分明,命运完全不同……

本篇收录两例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惊天动地,极其悲壮,可歌可泣。一为余庄村东街李氏家族户首李虎文率领全体村民坚守余庄寨,奋勇抗击“老洋人”匪众,坚贞不屈,伤亡惨重,虽败犹荣,英灵长在;一为磨头村民坚守磨头寨,凭险守寨,英勇抗击“王老五”匪杆,王清泰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是最关键的因素,村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最终取得胜利的光辉业绩,世代传为佳话。

这两次抗匪行为,反映了洛宁人民民风剽悍,崇尚勇武,蔑视怯弱,面对强敌,不惧生死,往往敢于铤而走险。体现了洛宁人民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洛宁人民为保卫家园,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誓死抗匪,视死如归,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奋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反映了洛宁人民为正义而战的必胜信念,坚决抗击外来侵略,抗击匪寇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这种舍已成仁,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是一座历史丰碑,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这两件非常典型的抗匪事例,足以光耀千秋,名垂史册。这也就是我费尽心力,整理本篇《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的初衷。本篇内容的撰写,是我根据实地调查采访资料,以及李德龙《“老洋人”攻打余庄寨》,唐天光《王老五磨头寨受阻》以及其它网络有关材料,整理而成。本篇分为两个章节,《“老洋人”攻打余庄寨》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王老五两打磨头寨》序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旗山位于磨头村南,那山岭犹如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故名旗山。那旗山魏然高耸,挺拔俊秀,这面旗帜分明就是磨头村人的风骨和灵魂。磨头村位于旗山之北山下,由此得名旗山镇。

今年七月我整理了《金门寨四门张氏文化》,又着手整理了《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这个专题,我和磨头村文林兄商议,他是“进士张家”二十二世传人,故人族伯满周公之子,多年来他为张氏文化做了大量积极有益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当他知道我的想法时,正好与他初衷不谋而合。我列出了这个专题大纲和条目内容,征求了他的意见,又加以完善,使之更加完美合理。

在这个专题资料征集过程中,我对磨头村又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在这段时间,我先后整理了《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磨头村进士张际庚轶事》、《磨头村史话》、《豫西第一所抗日救亡中学——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等专题。

之后,我又多次受文林兄邀约让我整理《王老五两打磨头寨》,当时我想,这件事磨头村唐天光老先生原来写有一篇《王老五磨头寨受阻》,写同类题材,容易招惹他人非议,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不能干,故而我一再推辞不愿写。后来文林兄多次跟我谈及此事,态度非常诚恳,对我说:“我年逾古稀,身体多病,做事时常力不从心,心性有余,力尚不足,我现在实在无法完成这件事,心愿难了,总是块心病,心有不甘。目前还没有有兴趣的人愿意去完成这一件大事,你能担当此任,故今将此重任,托付于你,不可推诿,万望勿辞。”我一向重情重义,也不能拂了一位老人的未了心愿,也不好再驳他的面子,遂应承了下来。我之所以要写,有两条理由:一、关于王老五打磨头的时间不够准确,需要重新确定,数十年前我发现有当时重要参与坚守磨头寨王清云《御灾捍患》功德碑发现;二、文林兄说,唐天光先生所写的很多细节没有写进去,王老五打磨头的时间也不对,这是磨头百年史上的一件大事需要大写特写。

总之一句话,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用自己的微簿之力,传承洛宁地方文化。至于别人怎么去想,怎么去看,那是别人的事。一个人要是总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想法,总怕招惹非议,瞻前顾后,畏手畏脚,那就只有什么也不做。即使你什么也不干,那样你就没有任何非议了吗?我看未必,恐怕更难。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照样还会有人去说东道西。人生之路虽然漫长,心底无私,胸怀坦荡,怎么做是自己的事,至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在整理《王老五两打磨头寨》过程中,收集到《老洋人攻打余庄寨》的片段资料,这是一个守寨失败的事例,穿插进去也挺好,抗击土匪,一胜一败,正反两面,可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于是整理了两篇同类题材的文章。我这次整理《老洋人攻打余庄寨》主要参考了网络资料,网络资料内容应取材于李德龙先生《老洋人攻打余庄寨》,这一点毋容置疑。我打工在外,目前暂时还没有见到李德龙先生《老洋人攻打余庄寨》的资料,以前我在《洛宁文史资料》上看过,内容基本如此。我和李德龙先生是知交,他多次跟我谈及李家的家世和老洋人攻打余庄寨这件事的来龙始末,我也多次向他和张淳等人询问有关重要情节,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老洋人攻打余庄寨》悲壮惨烈,可歌可泣,这就是我要重新展现一下洛宁人的风骨的初衷,于是整理了“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一《老洋人攻打余庄寨》,之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经过这两个月的努力,这个专题已基本整理到位,我反复修改补充完善,这样就把许许多多零碎的磨头村史料串联起来,有效地保存了磨头村历史文献,传承了磨头村历史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张世旺、理事张守林、理事张文林为该专题进行过大量地调查和考证。三十年来,我曾多次调查磨头村族伯张满周、族伯张守府、张怀中、族叔张中林、张世邦等人,村长张克让也都参与了这项工作,协助调查、核实有关事件及人物资料,他们都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对传承磨头村文化和张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功德自在人心。

在这次整理过程中,文林兄尽其所能,不辞辛苦,积极提供材料,实地调查,对我整理的初稿一次次核对,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力求准确无误,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辛劳备至。正是因为在我背后有一大批人默默无闻,积极奉献,支持我,鼓励我,协助我,故而我整理磨头村文化和张氏文化才能顺利进行。现在在这个专题完成之际,对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这个专题的人,对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和默默奉献,在此深表感谢,略述颠末,不忘初衷,是为序!

(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一、《洛宁县志》关于王老五窜扰洛宁的记载

1991年《洛宁县志》有关王老五窜扰洛宁有两次,皆在1922年,一次在春天,一次在9月。

1991年《洛宁县志》卷一:“大事记”:

“民国十一年(1922年)9月,王振率众自陕州入洛宁,沿途破寨攻村,富户皆逃。在北岭遭直军第三师伏击,被毙伤200余人,遂绕道杨坡出境。”

1991年《洛宁县志》卷五:“军事 战事 三杆伙抗争”

“王老五磨头受阻

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临汝杆首王振(绰号王老五)率众千余,窜扰洛宁,连克数寨。农历五月中旬围攻磨头寨,进攻两次,皆被击退。无奈派人和谈,借道西去。”

“民国十一年(1922年)9月,王振与王照合杆5000余人,自陕州入洛宁,在小界、中河一带烧杀抢掠,县府电告洛阳驻军,吴佩孚派直军第三师赶到县城北岭设伏。21日夜杆众进入伏击圈,伤亡200余人,由东宋、杨坡出境。”

二、“王老五”生平事迹

这“王老五”何许人也?为何洛宁人听说他来了如此胆战心寒。原来王老五为民国时期乱世起杆,临汝一带悍匪,凶残无比。

“王老五”本名王振,又名耀堂,字荣轩,生于一八八七年, 宝丰县马道人,马道地处豫西鲁山与宝丰交界处。兄弟五人,王振居末,绰号王老五。全家靠挖煤为生。 此人肩宽背乍,满脸络腮胡子,凶暴的面相配上一 对时常露着歹毒的眼睛,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他骁勇善战,性如烈火,桀骜不驯。

一九一三年四月,王振参加白朗起义,是白朗的抚汉讨袁军的一个头目。白朗兵败后仍回原籍雇工开煤窑。一九二零年七月,王振率人截获段祺瑞溃军枪支一百余支,又占山为王,拉起三百余人的杆子,一九二一年被河南宏威军总司令、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赵杰收编,任巡缉营营长。王振先后在白朗的抚汉讨袁军、赵倜的宏威军、"老洋人"张庆的河南自治军、豫西镇嵩军中位居要职。1922年镇嵩军陕军第三师师长憨玉昆(吴佩孚任憨玉昆为中央陆军第三十五师师长)收抚了豫西王振匪杆所部千余人,编为补充团,王振在镇嵩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四师师长。1924年,王振又收编活动在临汝、洛阳、鲁山等地的姜明玉、范龙章等匪杆,编为一营,共三个团,如范龙章一度由团长升任旅长、师长等职务;1927年春,镇嵩军一部编入第二集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八军,姜明玉任军长。1926年王振任镇嵩军第二军军长。1927年夏镇嵩军刘镇华投奔冯玉祥部,其部属柴云升、王振等不愿投冯,王振率部前往山东济南投奔奉系安国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团军团长张宗昌。1929年又投靠河南省政府主席韩复渠,任警卫团总指挥。1930年王振追随第八方面军总司令樊钟秀参加了中原大战。1930年9月,蒋介石把中原大战中收编的镇嵩军刘镇华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7军,王振任军长,下辖第1、第2师。不久,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徐源泉沿平汉路北进时,遭遇王振部的阻击。其时,徐源泉不知王部已经被收编,率部与之作战。1930年10月13日被国民军肖之楚部诱杀于河南省鄢陵县。在民国年间的时局变幻中,他时而土匪时而官军的独特经历,堪称豫西蹚将中的一个枭雄人物。

三、村民众志成城修筑磨头三寨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当时洛宁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洛宁土匪很多,有大白天在路上劫路的,有半夜进村抢劫拉票的,还有一些土匪头目,明目张胆地拉起杆子,打家劫舍,走到那里,吃到那里,抢到那里。各大村寨时常遭到土匪洗劫,当时洛宁县官府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老百姓都在刀尖上过日子,朝不保夕,整天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各村为了安全,保村安民,自发地形成了一股筑寨风。

洛宁的寨子有两种。一种修筑在高处的原头或山顶,利用四周具有的天然山头或悬崖、沟壑,作为天险,再经过人工构筑,形成可与土匪对峙的战斗堡垒。这种寨子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居高临下,凭险而守,老百姓称其为名副其实的“寨”。凡是能够抵御土匪的寨子,大都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还有一种在平地上修筑的寨,洛宁人叫“围子”,也叫“围寨”。也就是平地起寨,围着村子四周打起寨墙,留一两个寨门,寨墙上架起炮,布置弓弩阵,寨墙外有寨壕,高墙壁垒,坚固异常。

民国七年(1918年)冬到民国八年(1919年)春,就是在那兵荒马乱之际,在洛河南岸的磨头村,同时修筑了三个围寨,自东而西,一字排列,分别为东寨(名叫东疙瘩)、中寨(名叫中和寨)、西寨。磨头村三个寨就是平地上修筑的围寨,确也异常险要和坚固,易守难攻。

其中磨头东寨大致为梯形,南寨墙东西长85米,北寨墙东西长87米,南北寨墙长为94米,占地面积12.13亩。寨墙高三丈。东寨设有南寨门,在磨头三个寨中,东寨面积最小。

磨头中寨大致为梯形,中寨南寨墙东西长125米,中寨北寨墙(下地)东西长176米,南北寨墙长190米,占地面积42.89亩。中寨修得最为坚固,规模宏大,中寨四周寨墙底宽三丈,顶宽两丈,中寨的东西南北四面寨墙上修有许多垛子,即女墙,高六尺,垛子之间距离为六尺,用于守寨人员射击时作为掩体。中寨设有两个寨门,中寨的正门为南门,在南寨墙正中位置;中寨北门,又叫地寨门(低寨门),在下地北寨墙正中位置。两个寨门楼子均用土坯砌成,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一层,用于守卫寨门所用,留有枪眼和瞭望窗口,下面一层为寨门。中寨内修有五个炮楼,分别位于中寨东寨墙东南角、中寨东寨墙东北(在下地与中寨留沿上边东寨墙根)、中寨王清泰家院中、张世庚家院中(在下地与中寨留沿上边西寨墙东)、下地北门内西侧,加强守卫。

磨头西寨面积最大,又称大寨,西寨为梯形,东西寨墙长170米、东寨墙南北长160米,西寨墙南北长180米,占地面积43.34亩。磨头三寨沿寨墙四周都修有一丈五尺深的寨壕,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西寨设有南寨门、西寨门。

自从磨头寨筑起来后,老百姓才觉得有了点安全感。

可是当时在豫西有民谚云“上了寨,死得快;到处跑,死不了!”并传说“有的寨抵抗土匪,寨被土匪攻克后,放火烧房子,抢东西,还杀了几十口人,拉了几百个肉票。”“有的寨看到土匪来了,赶紧派人大开寨门,迎土匪进寨,送礼奉献,供应钱粮,免除了灾祸。”这样一来,弄的磨头村人们不知是住在寨内是福是祸,哭笑不得,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

可就在余庄东街遭遇杀戮的同时,临汝王老五(王振)的土匪队伍居然在磨头寨两次受挫,遭受重创。

四、王老五一打磨头寨

洛宁民众向来胆大,敢于争胜斗狠,敢于出奇制胜。其实这胆量是让土匪给“逼出来的”,时间长了也就“练出来了”。土匪太多了,老百姓必须和土匪打交道,见得多了,胆子也就大了。

土匪的掠夺方式,无外乎两种:攻城夺寨,绑票。绑票,是土匪比攻城掠寨更合算的获取生存资源的手段,它风险小,成功率高。土匪索取财富的方法很直接:先是以暴力要挟,主动拿粮送钱的,收刀绕村走人;不然,杀进村去血洗一场,烧杀抢掠,连一只鸡都不放过。

百姓与土匪较量,一般都软着来,不敢硬来。土匪对于敢于抵抗的民众,从来就只一个字:杀。因此只有非常强大的寨子,枪多人多,寨墙坚固,寨中又有能人,有非凡的智慧和谋略,才敢有胆量与匪帮对峙和打仗。若有军事实力,民众并不害怕与土匪较量。

磨头村中寨王氏家族族长王清泰,自幼聪颖,饱读诗书,一向以文人相称,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言辞犀利,果敢刚毅。王清泰家境殷实,在社会上素有威望,广交各路英雄豪杰,善用谋略,胆识过人,处事公正,倍受乡里敬重,故而被推为磨头村寨首。磨头村各大家族尤以中寨张氏家族人口最多,张氏家族在社会上也拥有一定势力,故而得到王清泰笼络和敬重。

磨头寨修好后,王清泰与各大家族协商守寨事宜,组织磨头村青壮人丁四百余人,组成磨头村团防队,动员各大家族和乡绅、富户捐资,购置抬枪、土炮、枪械,准备了许多礌石、滚木等守寨武器,农闲时节,带领团丁训练守寨,远近闻名,数十年土匪不敢近磨头村一步,从而保证了磨头村各家族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磨头村王清泰就是凭借寨墙坚固、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以及有人、有枪、有较多的神枪手,才敢率领全村人民和土匪对抗,不过这也承担了很大风险,一旦寨被攻破,全村人都要遭受杀戮,面临烧杀掳掠,灭顶之灾。一般人赌不起这个风险,大多采取,跑匪和开门迎匪,奉献财物,供应钱粮军需,这两条出路比较保险,不过这也是一种被动策略。至于穷人也没有什么家业,没有什么挂牵,一遇到土匪来了,没有好办法,就只能跑了,先保命再说,躲匪更方便易行。

民国十一年夏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即1922年6月21日,临汝县悍匪王振,绰号“王老五”,率领1000余人,杀气腾腾,自洛阳向西而来,流窜洛宁,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破寨,烧杀抢掠,祸害乡里,百姓闻风丧胆。

“王老五”流匪自进入洛宁以来,从东往西,沿洛河南岸西行,土匪经过东王村、西王村、马营、方村、孙洞、南洞、孟村、北村等村攻无不破,打无不开,屠杀掳掠,无恶不作。当“王老五”队伍到达孙洞村时,在孙洞寨外扎下营盘,村民打开寨门,迎匪入内,供应钱粮。时有谚语云“孙洞寨,白奶奶,土匪来了门开开!”。

当磨头寨主王清泰闻讯“王老五”的队伍在孙洞寨外扎下营盘,赶紧召集村中各个家族主事,共同商议应对之策,这时村中有两种意见,有主战派,有主降派,争论不休,各有理由。当时人们被“王老五”吓破了胆,一时村中主降求和情绪占了上风。正当大伙儿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之际。这时王清泰说话了,王清泰是主战派,有意引导大家主战抗匪,后来主战派占了上风,统一了意见后,王清泰斩钉截铁地说:“寨子既然筑起来了,就得坚守。”磨头寨寨主王清泰一锤定音,最终选择了坚守磨头寨,全村同仇敌忾,共同抗匪。

王清泰素谙韬略,早就听说王老五来洛宁了,自那时就开始在心中谋划是否坚守磨头寨,王清泰心中早有准备,此时已是胸有成竹。这时王清泰召集村中主事们开会商议,做战前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宣布守寨规矩,违反者定加严惩,同时坚定全村人员守寨信心。王清泰征求全村意见后,宣布规定:

1.凡是磨头村无论穷人富人,一律不准外逃,已逃或已迁者,勒令必须马上回村。否则这一辈子不准再回磨头村,就不是磨头村人了。

2.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保障守寨所需物资,全村人必须遵守规定,大家为了守寨,全村老幼必须齐心合力,全力以赴。无论男女老少,物不分你我,全力供应守寨需要。

3.王清泰说:“全村的口号是全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破釜沉舟,生死与共,保卫家园,誓死坚守磨头寨。”

4.王清泰说:“我王氏全族以及我全家人跟大家一起,誓同生死,要活,大家一起活;要死,大家一起死,生死都在一起!寨在人在,寨破人亡!”

王清泰安排把磨头寨寨壕放满水,如护城河一般,水深一丈五,用来御敌,用土把各个寨门吞上,寨门上派有专人把守,确保万无一失。

王清泰同时宣布守寨方略:

1.磨头守寨,统一部署,磨头三寨,三位一体,王清泰坐镇中寨指挥,以中寨为主,统一听从王清泰指挥,统一调度,左提右携,互为犄角,相互照应。

2.将全村的九支枪支统一收集集中起来,统一调配,统一安排,由神枪手和老猎户专人使用。全村统一安排,分配枪手,各自把守要害部位,不得擅离岗位。同时灵活机动,那里吃紧,就往那里调配,统一听从指挥。只有调度有方,才能有效打击主攻方向的土匪,保证守寨胜利。

3.用枪规定,神枪手和老猎户,统一听从王清泰指挥,不准乱开枪,要节约有限的弹药,保证弹无虚发,避免浪费,提高杀敌功效。

4.把生铁铸成的鸡娃炮和抬枪定了位,寨墙上摆放着土炮、枪械、礌石、滚木、刀、矛、弓箭、竹镖等守寨武器,以备御敌之需。竹镖就是把竹子削尖作为武器,蘸上油,以增加竹镖的韧度。

磨头全村人员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严守以待,随时准备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

民国十一年夏五月二十六日,即1922年6月21日,这一天,王老五的土匪队伍在孙洞村扎下营盘,作为根据地。紧接着王老五派人给磨头村送来了“飞叶子”,这是清末民国时期土匪的惯用手段,所谓“飞叶子”,这是当时的专用名称,就是下战书,提出要求和条件,要吗答应对方所有条件和要求,要吗应战,决一雌雄,拼个你死我活。王老五派信使给磨头村送来了最后通牒。

当王老五的信使到达磨头村时,王清泰专门安排了五六组巡逻队员,全副武装,利用村中仅有的九支好枪,在寨墙上来回巡逻,每行五六人不等,都背着枪,雄纠纠,气昂昂,气势非凡,刚正凛然,村民心中丝毫不怕来犯之敌。枪还是那九支枪,人员不停地调换,从东寨到中寨,再从中寨到西寨,来回巡逻,以此迷惑敌人,让敌人的侦查人员认为磨头村戒备森严,不仅有人有枪,而且装备精良,准备充分。从心理上和气势上压倒敌人,这也是取得胜利的必备法宝。

当王老五的信使来到磨头村后,被人带到磨头村公所来见王清泰。磨头村局子和村公所设在中寨张家官院子,当时王清泰半躺半卧在太师椅上正在抽旱烟,王清泰和村中的教书先生洛宁名儒曲鸣峦(曲阳村人)以及村中主事人都在恭候。王清泰面对王老五的信使,不屑一顾地说:“曲老先生,烦情给我念一念!看看王架杆意欲何为?”

曲老先生战战兢兢打开了王老五的“飞叶子”,念道:“磨头寨寨首、村民们都听好了:限期三天,磨头寨打开寨门,奉献财物,欢迎我们进寨,供应军需用品;不然,如三天不到,打开寨门,烧光房子,杀个鸡犬不留!临汝王振,民国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曲老先生念罢,吓的魂不守舍,两手颤抖。王清泰听罢,哈哈大笑,:“哦!原来如此。王架杆想来磨头做客,想与我会会,这个不难!”说到此处,王清泰脸色一变,狠狠地说:“我王某随时奉陪到底!有胆他就来,我让他有来无回!”

王清泰当时对着王老五派来的信使,让曲老先生给王老五写回书。王清泰说:“曲老先生,麻烦你替我给王架杆写一封回书。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有来有往,不然显得我们洛宁人失了礼节!”王清泰接着说道:“王架杆阁下:王清泰听说你要来磨头会会,我随时恭候......”

当时曲先生被吓得手一直在哆嗦,写不成回书。王清泰见此,急忙上前从曲先生手中夺过毛笔,龙飞凤舞,一挥而就:

“长羽者飞过,无羽者留头走鬼!!!王清泰”其回书大意为:鸟长有翅膀,可以从磨头村飞过去,你们没有长翅膀,把人头留下,让你们的鬼魂从这里过去。

王清泰写完后,掷笔于地,随手把回书扔给王老五派来的信使,王老五的信使当场惊诧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王老五信使回去后,把自己亲眼看到的磨头寨守备情况以及王清泰的所做所为一一告诉给王老五,王老五万分震惊,等到王老五看罢回书,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当时就安排二架杆纠集所有人马,准备攻打磨头寨,出这口恶气。另一方面王老五还存在侥幸心理,心存幻想,等待磨头村人回心转意后,前来相迎入寨。

就在王老五下通牒后的三天后,也就是民国十一年夏五月二十九日,即1922年6月24日,这天一大早,寨主王清泰亲自登上寨墙坐阵,王清泰手提大刀,在磨头中寨南寨墙上来回巡视,鼓励大家,为守寨人员做动员工作。

王清泰对守寨人员说:“乡亲们:大家不要害怕,咱磨头寨寨墙三丈多高,修得这么坚固,城壕又有一丈多深的水,城池坚固,土匪又没有长翅膀,飞不过来,咱们手里有枪、有矛、有刀,有弓箭、还有大炮,他们也是人,咱怕他们干吗?只要咱们有信心,沉着应战,况且咱村也有九支快枪,有七八个神枪手,百发百中,刀客来一个,打一个,咱们让他有去无回。”王清泰亲自坐阵指挥,鼓励了守寨人员士气,稳定了大家守寨的信心,坚定了大家守寨必胜的信念,为磨头人民战胜王老五,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天上午大约在十时许恼羞成怒的王老五率领众匪杆开始强攻磨头寨。王老五土匪攻寨队伍大约有一千余人,前有赤身露臂、手持大刀的亡命之徒开道,后有攻寨的云梯相随,象饿虎扑食一样扑向小寨(东疙瘩,东寨),东寨上的守寨人员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当时磨头村参战的神枪手有王东海、王清泰、张夫丁、张六指、杨同喜、任本立、罗栓、刘西臣等,以及下张氏家族张荣禄、张荣君、东疙瘩李杰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王清泰看到土匪靠近寨墙时,一声令下,大家开始用石头一个劲地往下砸,土匪们不顾生死,拼命往前,硬是把云梯靠向寨墙,紧接着土匪们顺着云梯冒死往上爬。王清泰沉着应战,瞅准机会,时机一到,一个手势往下一挥,指挥神枪手开枪,神枪手王东海手持“汉阳造步枪”瞄准后开了一枪,直接将云梯打断,往上爬的土匪们滚落到寨壕里。其余神枪手的也应声赶到,投入守寨战斗。在这关键时刻,王清泰指挥中寨上的鸡娃炮对准土匪密集的进攻土匪人群开炮了,随着一阵炮轰和枪响,真是弹无虚发,三十多个土匪应声倒下,死的死,伤的伤。神枪手又接连打断两副云梯,土匪伤亡惨重,刀客攻寨队伍,自乱阵角,鬼哭狼嚎,无意再攻磨头寨。他们眼看到出师不利,抛弃死的,保护着伤的,狼狈地逃回孙洞村。全寨人员看到这次守寨初战告捷,士气大振,稳定了民心,大大增加了守寨人员的信心和守寨决心。

在第一次守寨中,王青云也指挥局子人员也投入了战斗。据磨头村现存的民国十六年洛宁县民团总办、渉县警务长、优廪生张鹏举为王青云所撰《御灾捍患》碑记载:“于民国辛酉(1921年)年间,公推充八村保卫团总。公接事后内练团丁,智勇使人,谙战略,外和八村人民,使守望相助,一方赖之。十一年(1922年)夏五月廿六日,巨寇王老五突至东西王村、马营、方村、孙南洞、孟村、北村,攻无不破,打无不开,屠执掳掠,甚于闯、献,寇千余直抵公村,王逆竟发伪命,破公寨,公率丁勇人民据寨击寇,当殪贼十余名,贼遂辟易。”

五、王老五二打磨头寨

王清泰做为磨头寨的寨首和主事人,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王老五决不会就此罢休,肯定会再来打,必须加强防范,坚决打胜来犯的土匪,让他有来无回,若有闪失,磨头村众乡亲,必遭大难,给全村百姓带来灭顶之灾。于是,连夜请地方局子王青云来帮忙,又从其它局子里借来十四支枪,和村上的合在一起共有二十三支枪。枪多了,根据力量,改变了战略,由被动变主动,在安排好守寨人员的同时,连夜将一部分人调出拉到村东二里地的板桥沟沿上,与土匪决战,拒敌于村寨之外。王老五见此阵势,感到再发动进攻也难以取胜,他想放弃不攻,又感到丢人显眼。从龙门打到洛宁,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小小的磨头村,竟使我伤亡惨重。王老五初战失利,恶气未消。

民国十一年农历闰五月初一日,即1922年6月25日,早上九时许,王老五匪众自孙洞村出发,兵分南、中、北三路,南路攻打磨头西寨,中路攻打磨头东寨,北路攻打磨头中寨,王老五经过充分准备,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磨头寨。

南路这帮土匪大约三百余人,沿着旗山之北小路绕过旗山,准备攻打西寨,从西寨下手,三路人马准备合围磨头,让守寨人员顾此失彼,乱了阵脚,借此机会攻破磨头寨。

在第二次守寨中,王青云指挥局子人员配合作战,守卫在旗山要道。

南路这帮土匪大约三百余人,沿着旗山之北小路绕过旗山,准备攻打西寨,从西寨找薄弱之处下手,各个击破。

王青云带领局子人员三十余人,坚守旗山险要之处,掐断孙洞通往磨头村的险隘道路,依靠旗山天险,布防兵力。当王老五匪众爬上旗山,刚把大旗插在旗山半坡上。旗山位于磨头村南,这里居高临下,这路土匪准备为中路、北路两路人马攻打磨头寨助阵,伺机窥视西寨,见机行事。西磨头神枪手张长有,看准时机,手持“汉阳造步枪”瞄准后开了一枪,将插在旗山坡上土匪的旗杆打断,紧接着王青云带领局子人员利用地理优势,占据旗山险要,居高临下,痛击来犯之敌,歼敌二十余人,伤者无数,王老五匪众被打得惨败,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从此这帮土匪再也不敢在磨头村附近滋事。

据磨头村民国十六年洛宁县民团总办、渉县警务长、优廪生张鹏举为王青云所撰《御灾捍患》,明德中校毕业生王俨然书丹。该碑记载:“翌晨公带健勇数十,据旗山岭与寇决战,奋斗一日,毙匪无算,匪大披靡鼠窜而去,不复敢在公附近地方滋闹。当是时,公威名大震,保障全区,不但全区老幼颂德无穷,即外区人民亦无弗称公之义,宜八村制四匾额,以记功也。”“念余维公能御大灾,捍大患,保障一乡,表扬示劝礼也,遂乐为之记。”

中路这帮土匪大约三百余人,沿孙洞大路向磨头村进发,这路人马有二架杆带队坐阵指挥,前边有赤臂露背的亡命之徒持枪开路;中间是大队人马,抬着云梯,依次跟进;后边有四个人抬着抬斗,二架杆穿着黑色大衫子,头戴黑色礼帽,戴着黑色墨镜,双手持着手枪,威风凛凛地坐在抬斗里,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向磨头寨杀来。土匪队伍刚刚接近板桥沟沿,等二架杆刚转过弯来,刚一露头,就被守卫在板桥沟畔的神枪手王东海一枪击毙,这一枪不仅打死了二架杆,又穿死了一名匪徒。这时预先埋伏在板桥沟畔的枪手们趁势开枪歼敌。土匪们眼见出师不利,看到二架杆殒命,群龙无首,匪徒们被打得鬼哭狼嚎,死伤无数,众匪徒抬着二架杆狼狈而逃。土匪们见磨头村民风剽悍,众志成城,誓死把守通往磨头村寨的要道,难以取胜,中路人马遂撤退回去,不敢再攻磨头寨。

却说北路这帮土匪约五百余人,沿洛河南岸河沿西进,浩浩荡荡,向磨头村中寨杀来。这路人马到达磨头比较晚。王清泰发现中路土匪完全撤退回去后,及时调回守卫在板桥沟畔的武装人员。派遣王东海沿着中寨东寨墙往北去支援中寨下地的战斗,等王东海赶到时,发现寨墙东北角的炮楼火力被土匪狙击手压制,发挥不了正常作用,土匪的狙击手位置不明。狙击手枪法极好,直接射击炮楼的枪眼,炮楼内防守人员屡屡被击中。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王东海赶到了。

当王东海仔细观察后发现,狙击手隐藏在中寨寨墙东北角200米处的柿树上,以柿树作为掩护,一般很难发现。王东海认为当前最紧要的是任务必须先干掉狙击手,寨墙东北角上炮楼里守寨人员才能正常发挥射击御敌功能。王东海派人用一根竹竿挑了一顶帽子在炮楼外晃了两下,引诱狙击手现身。正在这时土匪队伍的旗手接近磨头中寨下地,旗手刚把那“王”字大旗往打麦场上一插,正好狙击手在“王”字大旗后边不远处,说时迟那时快,还没有等那“王”字大旗插稳,这时守卫在磨头中寨下地东寨墙上的神枪手王东海瞄准旗杆,开了一枪,打断了旗杆,杆断旗倒,“王”字大旗飘落到地上,这一枪,不仅打断了旗杆,同时把藏在柿树上的土匪狙击手穿树打死。与此同时,另有一个神枪手开了一枪,打死了这名旗手。匪众见旗杆被打断,“王”字大旗落地,无不胆战心寒。匪首王老五眼见这次出师不利,心头一惊,打了一个冷颤。匪首王老五那肯甘心,派出一拔土匪先遣队冲锋攻寨,土匪还没有等把云梯架上磨头寨中寨北寨墙,就被打伤打死十余人,土匪第一次冲锋攻寨,土匪就被打退了回去。不久,王老五又发动了第二次冲锋。王清泰看到下地战事吃紧,留下几个人员继续坚守东南寨墙加强瞭望,把其余守寨主力,调拨下地加派兵力守寨,同时调集神枪手,加强战备。王清泰告诉大家稳定情绪,不要着急,一定要沉着应战,等云梯架上之后再打。王清泰眼看土匪靠近北寨墙,就命令村民用石头往下砸,当他看到土匪们抬着云梯架上中寨下地北寨墙,命令几个神枪手开枪,云梯被打断,正在往云梯上趴的土匪滚落到寨墙根,守寨人员看准时机,用石头砸土匪,死伤无数。土匪们看到上次出师不利,这次又更难应付,遂停下对峙起来。匪首王老五见这次攻寨,又伤亡五十余人,不得不被迫鸣金收兵,灰溜溜逃回孙洞村。

当时,就有人编了顺口溜,在当地各村庄中传开了,“孙洞寨,白奶奶,土匪来了门开开;磨头寨,铁打寨,土匪来了撞死的快!”寨内村民群情激昂,士气更旺,随时准备迎战。

民国十一年农历闰五月初二日,即1922年6月26日,磨头村民在王清泰的指挥下守卫在寨墙上,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接来犯之敌,随时准备着王老五发动的第三次进攻。

谁也不曾想到,王老五不但没有再来发动第三次进攻,居然派人到磨头村提出愿意和谈,乞求借道西行。王老五派人到村上讲和,进行和平谈判,说不再打磨头寨了,恳求磨头人给他们让一条路,允许他们从寨外经过往西过去。

原来王老五二次攻打磨头寨失利,派人打探消息:听说磨头寨全村老少齐上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同生共死,誓死坚守磨头寨,与寨共存亡。磨头寨坚固异常,守卫人员戒备森严,又有十几个神枪手坚守在要害之处,机动灵活,亦无可奈何。王老五两战失利,二架杆阵亡,伤亡百余人,损失惨重,军心不稳,进退两难。无奈之际,土匪小头目皆劝王老五讲和,撤退西进。王老五虽不甘心,亦无可奈何,迫不得已,才提出与磨头村讲和。

战斗出胆略,较量出智慧,王清泰与磨头寨主事们商议后认为,双方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弄不好会出祸事的,但如果让他们随便过去,还怕其中有诈。于是,王清泰向王老五提出三个条件:

一是西进不准走磨头村南寨墙根大路,必须走南边旗山脚下转山小路西行;二是土匪过时枪支要倒背,不得下肩;土匪经过时一字形排列,必须单行,不准停留聚集,如有聚集现象就打;三是从这里过去,在底张下八村——磨头、古寨(古村寨)、底张、寨根、牛王庙、曲阳、小店、安沟不得进村,不准闹事,要闹事就不准经过,这三条王老五无奈只好一一接受遵行。双方约定:王老五杆匪从民国十一年农历闰五月初三日,即1922年6月27日早上开始西行经过磨头村,给一天时间,过期不候。

民国十一年农历闰五月初三日,即1922年6月27日早上,王清泰遂命撤去寨东板桥沟沟沿守卫人员,一面让村民严加守寨,一面派出武装人员在旗山上险要位置监督土匪经过,以防不测。就这样,不可一世的王老五匪徒,乖乖地按所提条件和要求,从农历闰五月初三日早上开始撤离了孙洞,经磨头寨南旗山脚下,从早上一直到下午刀客队伍才过完,土匪整整过了一个白天。

磨头寨当时只有九支枪,加上局子的枪,共有二十三支枪。村民们大都用的大都是刀、矛、剑、弓箭、竹镖等冷兵器,但硬是顶住了1000多名土匪的两次进攻。磨头寨硬拼土匪成功,很快在洛宁县扬了名。

王清泰胸有成竹,神态自若,指挥若定,胸有韬略,谋运机先,功收事后,功德自在人心,数十年如一日也;初战之际,神枪手王东海,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一枪打断土匪攻寨的云梯,杀敌保寨。首战告捷,鼓舞人心;在第二次守寨中,神枪手一枪击中二驾杆,二架杆在攻打磨头寨时当场殒命;神枪手一枪打断土匪的旗杆,另一枪打死旗手,功绩显赫。磨头寨村民英勇顽强,两次打退王老五土匪千余人的强烈进攻,王老五在磨头村遭受重创,伤亡百余人,伤亡惨重,元气大伤,狼狈西逃,至今传为佳话。从此,磨头村威名大震,声名远扬。

当时,王清泰、王青云威名大震,保障全区。底张全区老幼无不歌颂他们的功德无穷,即使外区人民也无不称颂王清泰、王青云的保障乡里之功德,底张下八村——磨头、古寨(古村寨)、底张、寨根、牛王庙、曲阳、小店、安沟八村百姓为王清泰和王青云分别送了四面匾额,以称颂他们“捍卫乡里,保障有功”的功劳。民国十六年王青云三周年之际,底张下八村——磨头、古寨(古村寨)、底张、寨根、牛王庙、曲阳、小店、安沟八村民众为王青云树有《御灾捍患》功德碑,洛宁县民团总办、渉县警务长、优廪生张鹏举为王青云所撰《御灾捍患》功德碑,王清泰之子明德中学毕业生王俨然书丹。

磨头这次抵抗大股土匪的胜利,一阵风似的传遍了洛宁县村村寨寨,也传进了大股小股土匪的耳朵里。从此,磨头村威大振,再也无土匪敢侵扰磨头寨。附近村的一些村民认为磨头寨保险,纷纷搬到磨头寨来住,如柳沟村张丙声,寨根村贾含春等十多户,都是相继搬居磨头寨的。这段抵抗土匪的光荣历史,几十年来,一直为磨头村民所津津乐道,引以自豪。

当时有谚语云:“孙洞寨,白奶奶,土匪来了门开开;磨头寨,铁打寨,土匪来撞死得快!”更是妇孺皆知,世代传颂。这说的就是孙洞寨,实行的是“不抵抗主义”,开门纳匪,引狼入室。磨头村民众上下团结,共同御敌,誓死守寨,与土匪较量,最终取得胜利,世代传为美谈。近百年来,磨头村这次抵抗大股土匪胜利的光荣历史,一直为磨头村民引以为豪,为后世人津津乐道,历来为洛宁人所称颂。

磨头村人民抗击王老五匪杆取得的巨大胜利,是洛宁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不畏强匪的一座丰碑,昭示来兹,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教育后人。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