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这意味着郑州正式启动垃圾强制分类。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居民小区实地探访发现,居民能够熟练运用智能垃圾桶,分类后的垃圾也能得到分类、封闭运输。
大部分居民能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12月1日上午9点半,记者来到中原区桐柏路191号院,该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建在小区入口附近,因为是周末,不少市民提着垃圾围在垃圾投放点。
该小区的垃圾投放点摆放了一排智能垃圾桶,“可回收物”要分类投放在这里,桶上分别标注有“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同时配有图画、文字说明。中间的电子屏幕,居民可以按照界面提示操作。
这时,一对老年夫妻提着一袋塑料瓶来到了电子屏幕前,首先他拿出一个圆形电子卡,在机器上刷一下,听到“嘀”声后,他在屏幕上点击要投放的垃圾类别,选择“塑料”后,相应的仓门开启,投放结束后在屏幕上点击“投递结束”键,积分就到了电子卡中。
对待不熟练的市民,一旁的志愿者会主动上前帮忙。
在智能垃圾桶旁边有一个小平房,里面放有调料、洗洁精等生活用品,像上述获得积分的居民凭电子卡就可获得相应的奖励。
每天的上午7:30-9:30,下午4:30-6:30,是该小区厨余垃圾的投放时间。厨余垃圾放在哪?投放点设有专门的厨余垃圾桶,跟智能垃圾桶不同,厨余垃圾是露天摆放,而且需要居民投放后,把装厨余垃圾的垃圾袋扔到旁边的“其他垃圾”桶内。
由于该小区垃圾分类开展较早,行动较快,虽然12月1日是郑州垃圾强制分类的第一天,但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部分居民能熟练的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首个垃圾分拣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分类投放的垃圾要送到哪?怎么送?
上午10点10分,一辆密闭的厨余垃圾车准时进入到小区内,工作人员首先将车内的空垃圾桶摆放在投放点,再将装满厨余垃圾的垃圾桶整个搬走放上车,不留异味。至此,分类后的垃圾开启了它的“旅程”。
此前报道的郑州首个垃圾分拣中心12月1日也正式投入使用。满载厨余垃圾的运输车进入到分拣中心后,要先过磅称重,以便统计厨余垃圾减量化处理。过磅后的厨余垃圾统统倒入进料仓,经过螺旋输送机进行分离和压榨处理,随后再经过生物质破碎分离一体机,将厨余垃圾的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分离开。最后,经过厨余垃圾压榨脱水后运往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
与厨余垃圾相同,另外三种垃圾也有专门的封闭运输车,最终可回收物流入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行再生利用,有害垃圾交给有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通过小区—中转站—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郑州力争3年内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在桐柏路191号院,郑州市城市管理局负责人和中原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现场介绍了郑州市和中原区垃圾分类的相关情况。
据悉,按照统一部署,到2020年上半年郑州市中心城区9个区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垃圾分类将形成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理的完整“闭环”。
中原区最先完成了垃圾分类全链条“闭环”。 目前,中原区已有225个小区的35万户实现了的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覆盖率达76.7%,下一步中原区将重点统筹推进无物业管理楼院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郑州市城市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按要求,郑州市2019年底前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要达到70%以上,2020年底前居民小区达标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力争2021年底前,郑州市全域实现垃圾分类100%全覆盖。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扩大覆盖面,持续强化垃圾分类的深度,学习日本等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城市有关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做法,细化可回收物的再生利用。同时,加快以焚烧发电厂为主的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到2021年,郑州市生活垃圾全部进行焚烧发电处理,达到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记者 谷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