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港与千金陂遗址
俯瞰图
近日,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0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抚州千金陂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19年(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千金陂,古籍又称千金堤、文昌堰,汤显祖称之为金堤。抚州人习惯称之为千金陂(bō),而不叫千金陂(bēi)。为何如此称呼,无法考证,但千金陂伴随着抚州人一路前行,已经走过了1259年的风雨历程。据史料载,千金陂始建于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初名华陂。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时任抚州刺史颜真卿修固华陂,易名土塍陂。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时任刺史戴叔伦修固土塍陂,改名冷泉陂。20余年后,冷泉陂又被洪水冲毁,河水不能入田灌溉,附近农田大面积荒芜。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刺史李公(古冀州渤海人)挖开冷泉陂故基,重新筑陂125丈,更名千金陂至今。有唐代柏虔冉作《新创千金陂记》,是为现存最早的千金陂文献。
千金陂灌溉工程位于抚河大桥东端上游1000米抚河与干港的分叉口处,是长江中游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导工程,它的建成保障了中洲围的灌溉引水,同时对抚河防洪、抚州城市水环境修复、水运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古时抚州人民运用勤劳和智慧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抚州的“都江堰”。
与千金陂同为抚州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还有干港。干港以前的西北,抚河的东南也就是中洲,中洲土质松散、黏性差,肥沃、属优质土壤。勤劳的抚州先辈,把它开垦变成良田。干港以前的东南边是丘陵地带,泥土比较结实,并有一定黏性。中洲为抚河和干港所环抱,是千金陂和中洲围保护引水灌溉的主要区域。千金陂从抚河与干港的分叉口处延伸至河中,宛如一条巨龙卧在水中。“龙身”挡水以抬高水位,减缓流速,同时在洪水期将上游奔流的河水一分为二,部分水流分流至干港,部分水流回归抚河。
干港的形成目前无法考证,相传一千多年前,一次特大的洪水冲破洋洲与丘陵的大堤接口,直泻狂奔,流出10公里后回归抚河,形成抚河临川中段的分洪港——干港。干港,故名字义,洪水期才是港,洪水过后慢慢成为干港。洪水期上游冲入干港的洪水洗刷洋洲,带走泥沙,缩减耕地,淹没良田,破坏城外民众的生存环境。所以古代的抚州人修筑千金陂,以期让河水步入正常河道。千金堤屡遭洪水冲击,屡废屡修,费置千金,民间也传此陂故名千金陂。此陂保住了该区域的耕地和良田,使文昌里的百姓能安居乐业,还发挥了它的堰水作用。干旱时期,干港两岸的农民,有的用流水动力提水,有的用牛车提水,有的用人力车抽水保田抗旱。为了出行方便,干港曾设有公渡,后来又建有杨泗桥和孔家桥等,最初的桥为木桥,后来改为石木混合桥,现在是钢筋水泥砂石结构桥。
干港和千金陂的出现,提高了两岸耕地和农田的地下水位,对世代耕作为生的洋洲民众来说,减轻了取水的劳动强度。
虽然干港没有千金陂的功能大,但干港的分洪和灌溉功能功不可没。
钟长林 龙大昌 实习记者 苏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