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这届孩子是最难管的一届了,妈妈们想着办法让孩子们形成好的习惯,就采取了幼儿园里用的比较多的积分表的管理办法,却反而引来新一轮亲子谈判。阿明的妈妈最有发言权,阿明比较调皮,为了约束孩子早睡早起,好好吃饭,妈妈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每天阿明表现好的话,就发给阿明一枚小红花,十枚小红花换一个小礼物,二十枚小红花去看一场电影。开始阿明为了得到小红花确实表现很好,但近来阿明越要提高奖励,和妈妈争取十五枚小红花去看电影,二十枚小红花就出去吃大餐。妈妈本来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但细细思考,总感觉不对劲,难道阿明才四岁,就要和妈妈“谈判”了吗?
其实不仅阿明,其他父母也都纷纷感慨:
可以看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里的积分表奖励方式,到底适用不适用?
很多父母在工作上学到的“目视化”管理,也用到了孩子身上,很多家庭里不缺少“小黑板”“卡通盖章表”等等,可以做到对孩子表现进行量化评比。电商平台对父母的需求也是做到了极致,各种卡通造型的纸贴、印章一应俱全,“好好吃饭奖一枚”“没有按时睡觉扣一枚”。通过这种可视化的,即时反馈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作息习惯。
很多父母会发现,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激励方式非常有效,孩子变得时刻关注自己的得分,获取奖励后,慢慢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奖励不对等,要么和妈妈谈判,要么直接不配合。
这种家庭积分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步暴露出弊端。虽然《优秀的父母做什么》这本书提到父母经常使用到的非暴力沟通手段是积分式奖励,但是本书作者艾瑞卡·瑞切尔却经常得到父母的负面反馈,那就是积分表奖励越来越不管用了,并且孩子越来越“不服管”。
1、 积分表的过度使用,降低了孩子做事情的内在驱动力
积分表中对于孩子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其实很多应该孩子自己主动去做的,不应属于积分表的奖励范围,比如穿衣吃饭,早睡早起等日常习惯的养成,本应孩子主动去做,但一旦进入积分表的奖励范围,孩子就会打自己的小算盘。
小强妈妈就是个积分表奖励的重度用户,妈妈让小强给弟弟拿个纸尿裤,小强会问妈妈给他什么奖励,一朵红花还是两朵红花。
2、 在孩子心目中,亲子关系变成交易关系
“刷碗奖励3元,扫地奖励2元”这是菲菲妈为了鼓励菲菲做家务而“特批”的“专项奖励”。年末家里大扫除,菲菲妈想得到菲菲的帮助,让菲菲一块处理厨房,菲菲问妈妈要给她多少奖励,菲菲妈一愣,然后考虑了下“10元吧”。菲菲一撇嘴“妈妈你还是找钟点工吧”。原来菲菲嫌弃妈妈给的奖励太少了,认为“还不如钟点工赚得多”,于是拒绝了帮助妈妈。
本来分担家务是孩子应该做的,但是长期的家务换钱这种模式,让孩子更多的认为他的付出父母应该付费。亲子关系在他的心目中更像是交易关系。瑞切尔将这种思维模式称为“回报经济”。
“回报经济”的概念被瑞切尔提出来以后,得到很多父母的认同,根据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的关于“市场规范”的理论,瑞切尔将家庭里的积分教育进行了总结归纳,形成“回报经济”的分析模式。
回报经济,是家庭中的“市场经济”,简单来说,被市场化的父母将社会和工作中用到的奖惩的方式引入到对孩子的管理上,迟到了要受罚、表现得好有奖励。
而对应于市场经济的是“社交规范”,比如孩子迟到了,父母会感到羞愧。但是如果引入惩罚机制,幼儿园的孩子迟到的更多了,因为父母感到“如果迟到被罚款,交了罚款后心安理得了”,“再也不用感到羞愧”了。
心理学家组织的调研发现,当“市场经济”和“社交规范”同时存在时,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也就验证了用积分奖励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时,到了后期,哪怕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应该做的,他也要“讨价还价”。
“回报经济”在短期内促使孩子的正常行为变成了交易化,因为有奖励,孩子才想变好,一旦激励消除,他就会变回原来的自己。
研究组也发现,如果用积分奖励孩子的基本技能,以及道德规范行为,比如吃饭穿衣,友好助人,分享团结等,会大幅度降低孩子主动去帮助他人的意识,也会降低自己做个好孩子的意愿。
实际上,积分奖励并不是完全不能用,但是它有适宜的范围和分寸。如果爸妈巧妙利用积分奖励,孩子不仅不会进入“回报经济”的误区,也能帮助孩子提高自主程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1、 孩子真正接受挑战是设定奖励的基础
和孩子约定奖励措施的执行时,一定要先征得孩子的同意,而不是粗暴的安排孩子去遵守某项规则。丽丽特别烦妈妈那种颐指气使的口气,本来可以早早写完作业拿到妈妈给的小红花,可她偏要墨迹到八九点钟。她不理解的是妈妈的苦心,因为妈妈要辅导她做完作业后进行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交流好制定奖励规则的原因,方式,孩子会更好的接受挑战。
2、 针对短期行为,设定专属奖励方式
某个习惯的形成一般21天重复做某件事就可以,对孩子来说也不超过2个月,所以为孩子改变某项不好的习惯,尽量以短期的行为改善为目标,设定专属的奖励方式,这样有始有终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也有比较强的约束力。
3、 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和奖励方式
如果要规范孩子的行为,对于要改变的方式,以及给孩子的奖励,都需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孩子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4、 奖励频次和奖励幅度适宜即可
一旦确定了使用积分奖励,那么在奖励频次和奖励幅度的设计上就需要遵循精简的原则,即:频次不过高,避免孩子产生烦腻的心理,奖励的价值不过高,避免孩子产生爱慕虚荣攀比的心理。另外,在做家务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上,不建议使用物质或金钱奖励,本来这就是孩子应该做的,做不到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而不是做到了能获取奖励。
孩子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张张口骂骂孩子就能完成的,也不是通过给钱吃大餐就能提升孩子的素质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做的恰恰是倾听和理解,多点耐心多点引导,和孩子成为朋友,才能让孩子的心和妈妈的心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