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陛下对齐王和太子,一个宠一个严苛,父爱不均衡伤感情

2019-11-22     深情解读

文|新面纱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关注我,你的心事,说给我听

追了几集罗晋主演的《鹤唳华亭》,刚开始还以为太子(罗晋饰)是个优柔寡断,除了掉眼泪,智商情商双商不在线的傻白男主。看了几集下来,才知,我错了。

论本年度“戏精”非太子萧定权莫属。剧情看起来已经到了死局,太子分分钟要被干掉,全剧终的时候,又来了一个大反转,编剧,能顾虑一下观众的小心脏吗,感觉要高血压了。

《鹤唳华亭》这部剧,从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压抑。这个压抑,并不是来自于权斗,而是来自于父与子之间的猜忌和不信任。

当君臣容易,当父子难,君父与臣子难上加难。

陛下说:大郎(齐王),先是朕的儿子;太子,先是朕的臣子。

这话对于太子来说太无情了。

我们渴望亲情,可是亲情有时候除了血缘,他又不能真正跟自己亲近,那种疏离感,才折磨人心。

剧中从一开始,陛下就对大儿子齐王偏心,对太子严苛。哪怕齐王犯了滔天之罪,构陷储君,本就该死,可陛下还是对他偏爱有加。果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倔强的孩子,被逼到走投无路,才会绝地逢生,最终成就大。

太子的内心渴望父亲的爱,渴望的父亲亲近,渴望父亲的保护,可是,父亲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太子,伤透了他的心。

就连成人冠礼,这么大的事情,明摆着是齐王事先布好了局,等着太子跳,陛下心里也跟明镜一下,知道这一切都是齐王做的,可是,又对他惩罚了吗?

没有。

还私底下把他叫过去,表面上骂,实则父爱满满,就像普通人家的父亲,教训不听话的儿子一样。

果然,儿子多的家庭,听话的那个,总是能得到父母的偏宠,不愿顺从父母的那个,往往得不到关爱。

太子小的时候,玩耍见到了父亲,撒腿就跑,而皇帝又想让他认错,太子宁愿喊母亲喊舅舅,都不愿跟父亲求情,也许,父子之间的矛盾就从那一刻深埋了吧。

人是会吃醋的,吃醋不仅仅在两性之中,谈情说爱的时候才会发生,亲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会。

逢年过节,我回家给父母钱,都是给同样的数额,一起给,不然,厚此薄彼,一定会有一个会吃醋,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不会好受。这是人之常情,过于敏感的子女,都会很在意父母的反应。

越在意父母的那个孩子,越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越听话顺从父母的那个孩子,反而得到的疼爱越多。

我们村有一户人家,两个儿子。父母偏袒老大,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着给老大家。

老太太种的菜,自己还没尝鲜,就先摘一些去给老大家,而老二家,想都想不到。老二也不愿意去求父母,他觉得,你想给就给,不想给我偏不求你。

就连带孩子,老太太也只给老大家带,老二生的孩子,也就在月子里帮忙洗了一下澡,就再也没帮忙带过。

很多人看不惯老太太夫妻俩的做法,认为他们有些过分,可他们却振振有词。

“我大儿子孝顺,乖巧,什么都愿意听从我的话,二儿子从小自作主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我都懒得管他。”

然而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当老二逐渐长大,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疼爱比哥哥少的时候,他就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了,他觉得自己格外不讨好,小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很受伤,随着年岁的增长,也就看开了。

不靠父母,也能活得很好。

反而,老二与妻子互相扶持,携手并进,在县城里买了房子车子,孩子也培养得不错。

而老大家呢,依然住着父母年轻时盖的老房子里,年近40岁了还没一份稳定的工作,觉得反正有父母可以啃老,不着急。

农村里有句俗话说:父母是条龙,偏向谁家谁家穷。

得到越多的那个越不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反正有恃无恐。

而得不到的那个,只能依靠自己,成就自己。

放眼望去,但凡父母对某个孩子宠爱过头的,往往成就都不太好,成就也大不如那个缺爱的孩子。

在《鹤唳华亭》这部剧中,为了争夺权力,亲情已经显得太脆弱了。

太子本性善良,悯怀苍生,不愿伤害手足,也渴望父亲的信任和关爱,可无奈,兄弟却觊觎他的太子之位,想方设法将他挤兑出局。

而面对手足残杀,作为父亲的皇帝,却又偏袒大儿子齐王,让太子屡屡受挫,情感受伤。

没娘亲,没人帮助,父亲又不疼爱的太子,太孤独了,只能靠自己。

我们也知道,皇帝是想磨炼太子的意志,可是,有时候严苛过了头,反而不被理解,容易产生矛盾。

无情最是帝皇家。

做皇帝难,做皇帝的儿子更难,做太子难上加难。

父母对孩子的爱,还需均衡一些,切莫厚此薄彼。偏爱过了头,不利于孩子成长,苛刻对待孩子,又容易互相猜忌,最终伤害了亲子关系。

-end-

新面纱个人简介:原创情感作者,专栏作者,专注于探讨婚姻、两性话题,左手带娃,右手写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fADlm4BMH2_cNUgDtz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