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来了,米粒妈妈时常收到这样的信息:
双减的到来,一部分家长可能明显感觉到焦虑,原来的课(gong)业(zuo)外包出去,自己偶尔跟踪进度督促一下就可以了,但现在又把课业的压力还给了家长,可惜,在这之前,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双减会来的如此迅猛,快到自己根本还没培养起支持孩子的能力。
跟孩子的沟通能力,协助孩子处理学习压力的能力,如何跟孩子一起规划学业目标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没有培养起来,但又得面对现在的政策,家长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做。
这是家长端,孩子端就别提了,家长那边风雨雷电,孩子是最直接的承受者,家长开始抓学习,一顿混乱的操作,让孩子也痛苦不堪。
下面米粒妈妈来说说,主要从3点来讲:
1、为什么要双减
2、 双减带来了哪些变化
3、 双减之下,家长可以怎么做
为什么要双减?
不断加量给孩子最终的结果只是分数线拉高,但育人的目的却大大的违背。
孩子没有时间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体验和探索,这本身就是违背孩子生长发展规律。
在小学阶段,孩子需要更多自主空间的探索,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重复体验,去满足自己好奇心,求知欲望,满足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学习变为一种自发的行为。
在进入高年级之后,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社会之间的关系,探索自己可以成为社会中的哪一部分的贡献者和创造者,期待能够独立的完成社会性的更多工作。
总体来说,孩子需要成长的空间,呼吸的空间,一呼一吸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当头脑有了空间才能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自发的发展出学习的动力。
双减来了, 对我们的生活到底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对于学校来说,新的政策打破了老师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估体系,老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思考如何个性化指导,成为了新的思考点。
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孩子成绩不好,不补课,自己又辅导不了,那真是求助无门,还有部分家长面对“新“的政策,面对未知,开始有了一系列的焦虑,影响了父母的稳定感,同时之前还可以靠外力教育孩子的部分,已经指望不上,对家长的养育智慧是大大的考验。
双减之下,作为父母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1、找到自己的稳定感
2、做三大类父母
3、回归孩子本身
找到自己的稳定感
一种稳定感,来自于对双减的清晰了解
明白双减的本质,让孩子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从大的方向,我们都是希望孩子得以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去看到哪些部分是我们需要在双减之下,要去增加的部分,沟通能力的增加,增加对孩子的了解,支持孩子的素质类发展等等。
一种稳定感,来自于养育的初衷
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我在产房生下ta的时候,我的期待是什么?
我想大概率是:平安、健康和幸福。
以终为始的去看自己的养育目标,我们的焦虑也会减轻不少。
一种稳定感,来自于我们自己
养育的焦虑要多少来自于孩子,多少来自于我们自己。家长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
培养内在稳定Tips:
1、给自己一个暂停,想一想,这个情绪到底是谁的
2、照顾好自己,只有自己在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支持好孩子
3、每天写写复盘日记,看看哪些地方是可以做出调整 (感恩日记特别推荐)
协助型父母
当孩子遇到情绪困扰,我们可以使用倾听的方式。
最简单的方法是我们先闭上嘴巴,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观察孩子的状态是如何的。这一点很重要,光是闭上嘴巴,我们就很有可能听到之前我们没有听过的内容。
有个小故事:
昨天晚上,我儿子“控诉”了四十多分钟。儿子四岁多。
在临睡前,跟爸爸闹得不开心,用脚踢了爸爸。
爸爸很生气,声音开始变大并责备孩子。
孩子跑到我的怀里委屈的哭了。
安抚之后,孩子的爸爸便陪孩子睡觉。
陪睡的过程,爸爸跟孩子复盘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
孩子突然委屈的大哭,搞的爸爸不知所措。
于是,我进房间,开始倾听孩子。
结果孩子从晚上的事情,说到了昨天我和爸爸一起责备他的另一件事情。
哭的极为伤心,抽纸都哭了一地。
哭完之后,我问他:“你好一点没?”他说:“好点了”。
这件事之前,儿子跟外婆单独呆过几天。
因为太思念我们也很难过。外婆就说:“你难受,就哭出来吧。”
结果我儿子说:“我哭不出来,挤也挤不出来。”
这个对比,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倾听本身有助于孩子的情绪流淌,当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心里的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如果可以用沟通的技巧来协助到孩子,孩子便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和接纳,让孩子的大脑恢复平衡,不被情绪所缠绕。
倾听的关键在于共情到孩子的真实感受,你此刻是难受的,委屈的,伤心的,开心的等等,这样的语言很容易说到孩子的心坎上,接下来,孩子可能就可以哇啦哇啦的说,自己到底怎么了。
Tips:
1、少说话,多听孩子在说什么,不要打断孩子
2、当发现孩子有情绪了,我们可以在感受上,同理孩子的感受
3、不要在这个过程给建议和评价孩子的语言
顾问型父母
顾问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受聘、提供专业的建议,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首先,孩子主动邀请我们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扰,如果我们确实在这方面有专门的经验,我们可以客观的表达我们的观点和建议,但选不选择孩子说了算。
有的时候,父母给出一个建议,如果孩子没有选择,父母难以接受,会有强烈的情绪,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下次也就不会来找我们咨询了。
你想一想如果在公司,这类顾问是不是很快被老板开除了。
顾问型父母,提供专业的建议,但不能强加给老板必须听ta的,否则就会被开除。
榜样型父母
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很重要。
在成长的过程中,三要素很重要,自我、环境和他人。
自我确实需要学习和成长,但别忘了还有环境的影响,他人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待在整天刷手机的家庭里,孩子很难抵挡得住诱惑,成年人做不到的,我们却希望孩子可以做到,这很不现实。
另一方面,他人的影响,孩子最早期的世界,经常接触的人爸爸妈妈,或者是主要养育人,每天在一起耳濡目染,潜意识里面会无形的模仿和学习这个人。
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带给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成人世界。这个问题很重要。
回归孩子本身
孩子分为内在和外在的世界。
外在的世界从小时候,我们便可以看到孩子长得高不高,瘦不瘦,脸圆不圆,爱不爱社交,表达如何等等,这些都有其成长的规律,从出生开始吃手,到对细小事物的观察,再到开始尝试社交,抓咬等等,什么时候开始发音mama,baba。什么时候开始说词语,说句子等等,我们会发现孩子都有各自的规律和节奏。
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安全感、依恋感,独立个体“我”意识的形成,自尊自信的形成等等,是构建内在完整世界的开始,《头脑特工队》里面的主人翁,我们可以看到在ta小时候,父母的陪伴不断构成ta内在的城堡,成为ta未来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法宝。
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想给孩子的宝贝是什么呢?
来源:米粒妈妈
关于版权、合作和投稿,请联系现代与经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邮箱xy@xdyjd.com
名师在线课程点击左下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