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保观点:
从宏观上讲,应试教育是强调学生适应环境,素质教育是强调环境适应人,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从过往的实践来看,应试教育对那种做事细心、有责任心的孩子是有利的,对其余孩子的学业成绩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或许就是改变这种局面,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新时代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使这些孩子不继续成为旧体制下的受挫者,而是协助他们升学、就业,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从微观上讲,应试教育更强调学业成绩,通过成绩一锤定音,使更多的学子进入高门槛的大学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中学和大学校长、相关老师以及家长都是为了考名校、考重点这个目标打转转,素质教育除了孩子在智育方面的成绩单,同时会考虑到在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方面的成绩单,综合五方面的总分,且根据专业优先的原则,使更多的孩子圆升学梦,这是两者的具体区别。
素质教育为何拗不过应试教育,有几点原因值得注意。
首先,我们可能是非常片面地理解了素质教育的概念,把多元智能理论填空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中,多元智能理论是由霍华德·加德纳首创,他是在单一智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添加了多元智能,如果说单一智力的数理智力和语言智力对应应试教育体制下做事细心、有责任心的孩子,那么添加的图形智力、户外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音乐智力等,可对应更多孩子的潜能,这样一来,似乎教育公平的目标即可达成,实际上,多元智能在1983年建构以来,通过在教育界很多年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多元智能仅仅只是帮助了一些有艺术潜质的学子,为他们打通了一条到艺术学院升学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智能只是属于智力的部分,多元智能之父霍华德·加德纳本人也做过反思,觉得不考虑性格、情绪、动机因素是不明智的。
其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协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只有在这种前提下,高中生选科、选专业、大学生选职业才会像工厂的流水线有产出,才会像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奔腾滚滚地涌向大海。现在的关键概念是怎么定义认识自我,如果认识自我仅仅只是认识并不完善的多元智能,素质教育梦想的实现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若考虑把性格纳入到充分认识自我的内容之中,且把识别学生的性格作为首要目标和重点目标,然后,再考量性格中内含的情绪因素、动机因素、智能因素,根据性格选科、根据性格选专业、根据性格选职业,就像工厂有产出、就像河涌入海一样,自然而然,整个世界都是动态的,有动感的、有次序的、有节奏的,朝那个素质教育的“空中楼阁”逼近。
最后,从智力因素到性格因素是一种思路的调整,不能说思路决定出路,说一说可以,做起来远非那么容易,迄今为止,对性格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除了两千多年之前的希腊人希波克拉底和罗马人盖伦发现了人有四种基本性格,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不仅尚未发现除四种基本性格之外的性格要素,而且对基本性格的认知都仍然是模糊的,对不同情境刺激中不同的学生为何会有不同的行为,几乎是一无所知,对行为背后的性格因素的认知,不仅模糊不清、而且说法不一。这就是当代学者和年轻一代人的普遍迷茫和困惑,我曾多次借各大网络平台毛遂自荐,推荐中国人本土化的六十四型MBTI性格理论和工具,没有任何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回应,可能是他们太忙,没有获得这个信息,为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我再一次呼吁希望有关部门注意到六十四型MBTI性格理论和工具。伯乐常有,千里马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