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你有特别害怕的事情吗?
答案,一定是有的。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难以跨越的事情。
明明身为妈妈的大人,都会害怕很多事情,为何不允许孩子害怕呢?
“兔子那么可爱,怎么会咬人呢?都不知道你在害怕什么?”
“怎么胆子这么小啊?让你去问下价格都不敢,以后该怎么办啊?”
“都这么大了,还不敢一个人出门。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一个人走路上下学。”
“你说说你,马上都该上小学了,连自己睡觉都不敢。”
“……………………”
这样的话,相信妈妈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跟孩子说过。
好像,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成为超人,成为胆大、勇敢的人。
“胆小鬼”,是对孩子最大的否定
妈妈一句轻飘飘的“胆小鬼”,却在无形中否定了孩子的一切。
可能在妈妈看来,她的本意并不是训斥孩子,也不是嫌弃孩子。只是希望他能克服内心的恐惧,让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可是妈妈却忘了:恐惧和胆小,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他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有恐惧和胆怯,这是正常心里。
想让他们变得勇敢的想法是好的,奈何妈妈们用错了方式。越是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越容易让他们变得紧张和焦虑。
孩子太小,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害怕、胆小和恐惧也是本能反应。作为妈妈,不应该直接给孩子标签,而是换个思路去引导。
孩子的胆怯,都是有迹可循的
没有生来就胆怯的孩子,他们之所以会恐惧、会焦虑、会害怕,可能跟平时生活的环境、父母教育的方式,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想要让变得勇敢,就需要知道他们的胆怯从何而来。当慢慢揭开胆怯的面纱之后,孩子勇敢的那一面,就会显现出来。
大多数胆怯的孩子,是因为被父母保护的太好,永远都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没有机会去外出新鲜的东西。
再有就是,父母习惯性贴标签的行为,给了孩子太多的心理暗示。在妈妈眼中,自己就是“胆小鬼”,慢慢也会觉得自己就是“胆小鬼”。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之前可能有过失败,或者不愉快的经历。曾经尝试想要做好一件事,结果以失败告终,慢慢也就失去了勇气。
别再逼孩子勇敢了,正确引导很重要
与其各种逼孩子,不如把选择权交给他们。只有真正想要勇敢地人,才能在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让自己变得强大。
1、感同身受,接受孩子的胆怯
当孩子说他“害怕”的时候,父母应该站在他的位置,学会感同身受。同时,还要说服自己接受孩子的胆怯。
幼年时候,孩子胆怯或恐惧,都是正常的。作为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胆怯的一面,却忽略他们其他的优点。
聪明的父母,此时会慢慢引导孩子,用他的长处去掩盖他的短处。有了父母的理解,孩子内心的胆怯,也会慢慢被其他情绪代替。
2、善于鼓励,肯定孩子的进步
教育路上,善于鼓励的父母,才会教育出更优秀的孩子。
孩子之所以胆怯,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够自信的缘故。可能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他会害怕,属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这个时候,父母要用自然轻松的态度跟孩子沟通。任何时候,父母都不应该情绪过于紧张,不然会影响孩子。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之前害怕的事情,即便是稍微有一点点进步,父母也要多鼓励,有助于孩子自信的养成。
3、制造困难,顺便接触新鲜的东西
孩子,其实远比大人想象中要勇敢很多。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指孩子无知者无畏,他们会在探索心理和好奇心理的加持下,完成很多事情。
只不过,父母要先学会放手。若是总把孩子“圈养”起来,担心他们磕碰、受伤,那孩子慢慢就没了探索心理。
多去接触新鲜的东西,激发孩子内心的好奇心,让他产生去探索的欲望。同时,在为孩子创造一些小困难,引导他们战胜困难。
每个孩子,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他们身上有无限的可能,只不过还没有被开发出来而已。
父母要做的,不是直接给孩子“贴标签”或“下定义”,而是让孩子慢慢摸索,独自去体会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