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国封建社会,由于改朝换代发动的战争中,有不少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也会被敌方所俘虏,明英宗朱祁镇便是其中之一,在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抓住后,朱祁钰继位,据《明史》记载:“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7年,他是被迫当上的皇帝,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朱祁钰登基后,于谦等人大力辅佐,不但在北京保卫战中取得胜利,击退瓦剌,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算得上是一个英明的君王。
但在朱祁钰去世之后,却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而且在他去世后得到的谥号为“戾”,很明显带着贬义,这是为什么?
朱祁钰剧照
01
这一切还是要从被抓住的那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说起,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多奇葩,朱祁镇在其中还算不上非常独特,他算不上一个昏君,当然也不是一个明君。
朱祁镇主要为后世批判痛骂的一件事,便是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加之小人挑拨,杀掉了一代忠臣于谦。但其实他还做过一件影响很大的好事,便是在临终前下旨废除了后宫行葬的惯例,明朝从他开始便不再采用人殉。
朱祁镇这一生,最荒唐的一件事就是土木堡之变。当时明朝实力远在瓦剌之上,朱祁镇非常宠信他身边的太监王振,在王振的怂恿下,他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御驾亲征。临行之前,朱祁镇安排了他的弟弟朱祁钰留守,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抓住,王振被杀死。在朱祁镇被抓住之后,也先并没有杀他,而是想以他为人质要挟明朝廷。
朱祁镇剧照
明朝廷得知朱祁镇被抓住后,满朝震惊,文武百官痛哭不已。然而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此时瓦剌也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向北京逼近。此时孙太后当机立断,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让朱祁钰立即监国。
然而当时一些官员就提议迁都南京,为首的就是后面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但这个提议被于谦当场给否了。于谦此人钢筋铁骨,极重气节,还
骂
提议南迁的官员宣扬亡国之论。
正因于谦如此强势,迁都之言立即被压了下去。
02
由于在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他所宠信的大宦官王振,向来仗势欺人,朝中众多官员早就暗恨在心。得知王振在土木堡事变中被杀死,朱祁镇又被俘虏,所以官员们集体跪在午门外要求处置王振的余党。这个时候王振的余党之一,锦衣卫指挥马顺还看不清局势,跳出来阻拦,结果让愤怒的官员当庭打死,王振的侄儿王山也未能幸免。这种场面让朱祁钰有点慌了手脚,但是好在有于谦替他稳住,于是朱祁钰便宣布群臣无罪。
于谦剧照
虽然朱祁钰监国,但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
所以在于谦等人的带领下,群臣向朱祁钰上书,希望他继承大统。
其实朱祁钰未见得十分想当这个皇帝,但是到了这个地步也容不得他推辞了,再说,身为帝王家的儿子,朱祁钰也不可能对帝位一点也没有想法。
于是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9月,朱祁钰登基为帝,次年改年号为景泰,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而瓦剌太师也先觉得把朱祁镇扣在手中,也得不到好处,再加上与明朝作战失败,便将朱祁镇放回以求和。然而据《明史》记载,朱祁钰并不愿朱祁镇回来,他还埋怨于谦说当时非要他当这个皇帝:“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总之两兄弟见面之后痛哭一场,然后朱祁钰就把朱祁镇关在了南宫,门上锁,锁灌铅。朱祁钰继续当皇帝,朱祁镇继续当太上皇。
回来之后的朱祁镇
03
朱祁钰在位期间非常信任于谦,在于谦的辅助下清算了王振的党羽,组织起官兵,保卫北京,最终击退瓦剌。此后朱祁钰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所发展,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巩固,肃清阉党,清明吏治。军事上对瓦剌绝不妥协,一战到底。虽然说不上旷世明君,但终究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皇帝。
只是皇帝当久了,便放不下手中权势,朱祁钰还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当时孙太后等人让他当皇帝,却立朱见深为太子的用意非常明显:皇帝还是要顺着朱祁镇这一支传下去,朱祁钰只是一个代理。
但朱祁钰很明显不甘心,他采取了各种办法,终于让朝中重臣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朱祁钰费尽周折终于废掉了朱见深,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谁知天不从人愿,朱见济在第二年就夭折了。
朱祁钰、朱祁镇剧照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朱祁钰身患重病,石亨和徐有贞趁此机会,从孙太后那儿拿到懿旨,发动了夺门之变。
他们带着人赶到南宫强行破门,把朱祁镇接出来,至此,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王位,而病重的朱祁钰被废为郕王,没过多久就死了,于谦等人也以谋逆之罪被处死。
结语
朱祁镇复辟后,非常痛恨朱祁钰,不但废了他的帝号,而且还赐谥号为“郕戾王”。在为朱祁钰举行葬礼时,也是按亲王的规格举行。朱祁镇还下令将朱祁钰修建的帝陵给拆除,所以朱祁钰也就成了唯一一个没有葬入十三陵的明朝皇帝。直到明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才下诏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重整陵寝,算是酬谢这位叔叔在位时的功绩。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英宗睿皇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