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智能车棚破解“飞线”顽疾丨去一线 到现场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杨浦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落实全区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按照区委的《杨浦区牢记“四下基层”嘱托、落实“四百”大走访部署、擦亮“四敢精神”底色、深化“四全行动”机制,开展“一线工作法”专项行动的方案》和区委主题教育办下发的《关于在践行“四下基层”嘱托和“四百”大走访要求中开展“到现场去”行动的工作提示》等要求,广泛开展以送学去现场、治理在现场、破题到现场、评价由现场为核心内容“到现场去”的专项行动,以实施“现场工程”破解了诸多民生关键“小事”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大事”。“去一线,到现场”栏目,刊登来自基层一线现场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大家在践行区委“奋力推进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重振杨浦‘一股劲’”的要求中注入更多动力,带来更大启迪。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2023年长白新村街道的广大党员干部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深入一线,解决社区实际问题,让主题教育在百姓生活中“落地开花”。
辖区内的控江绿苑小区初建时未规划非机动车棚,缺少固定充电场所,导致分散式充电桩无处安装,飞线充电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为此,内江路384弄居民区党总支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以“三环党建”为引领,联合多方主体打造智能车棚,并发挥“众智”,引入市场化运维机制等,多措并举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倾听民意
新建车棚凝聚居民智慧
控江绿苑小区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外来人口占比约三分之一,六十岁以上老年居民占比约40%,以往在社区治理上,居民参与度低。长期以来,小区公共空间局促加上初建时没有设置非机动车棚和停车位,导致居民面临“停车难”的困扰,车辆碰擦事故也时常发生。不仅如此,分散式充电桩无处安装,部分居民为图方便,冒险采取“飞线充电”,极大地影响社区安全和生活品质。
如何让居民有地方停放非机动车?内江路384弄居民区党总支多次走访了解情况、倾听居民意见,推进智能车棚新建工作。“有事能商量”,是此次智能车棚建设过程的亮点。居民区党总支搭建平台,让小区居民有渠道全过程参与车棚空间选择、建设方案商讨以及资金使用协商等环节。同时,在居委会牵头组织下,业委会多次召开业主代表大会,商讨小区非机动车棚建设方案,并明确由物业监督整个建造过程。不仅如此,车棚建设过程中,小区将外来租户也纳入协商议事流程中,增强租户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之下,大家征选小区西面绿地,“挖”出一块空间作为车棚。这片区域原本杂草丛生,是社区荒地和卫生死角。建设新车棚,不仅能提升小区空间的整体使用率,还能进一步提升小区整体环境和居民生活便捷度。
智慧赋能
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新建好的智能车棚通过技术赋能,前置社区安全保障,提升安全治理水平。据悉,车棚共设置136个车位,每个车位有固定编号,一车一位。车棚内众多智慧元素给居民带来满满安全感,如人脸识别系统、自动感应门以及智能安全充电桩等装置。另外,小区借助政府实事项目契机,又在车棚内安装了电子感应喷淋系统、电视监控系统,让车棚使用更加有序化、便利化、智能化。
此次新建车棚,业委会、物业共同投资5万元,用于车棚建设前的空间清理和场地整合,并以此为契机在车棚旁新划出5个机动车位,满足居民停车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小区的公共收益。业委会、物业与企业签订三方合约,由物业和业委会将车棚管理、维护的责任委托给第三方公司,打造互利共赢的建管结合、长效运维机制。
机制建立
促进社区多元协商共治
控江绿苑小区以智能化非机动车棚建设解决“停车难”的故事,是老旧社区更新的成功案例。内江路384弄居民区党总支以此为契机,打通本地居民与租户之间的睦邻网络,探索建立社区内多元协商共治的可持续机制。
小区携手社区民警、志愿者等,开展飞线充电整治、文明社区宣传,引导居民使用新建车棚充电桩,以自身安全为重。这一过程中,外来租户也增强归属感,自觉规范停车,主动维护家园环境,参与车棚建设等相关工作,还有人当起了社区平安志愿者。
车棚建成后,居委会面向小区业主、租户等发放专项满意度调查问卷,持续关注居民诉求,打通民生反馈通道,鼓励居民积极建言献策。这一举措,激发起居民充分参与社区管理的自治热情,为今后小区其他公共事务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此外,通过车棚的建设和管理,“三环党建”引领下的党群关系也更加紧密,助推社区议事更加有序,筑优党群服务“生活圈”。
文字/图片:沈莹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