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机场航站楼那么大?

2022-05-24   小慕说热点

原标题:为什么国内机场航站楼那么大?

小横时不时就会看到飞友们感慨“国内航站楼太大了,运气不好就要拖着行李走好久”。

为什么国内机场航站楼那么大?国外也是越建越大吗?今天就来聊一聊。

建大航站楼是趋势

先来看看国内主要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T1航站楼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相当于109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是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总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总建筑面积88.1万平方米……着实不小。

(图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官网)

其实,航站楼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不止出现在中国主要城市的机场建设中, 全球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 都有这一特点:

阿联酋迪拜国际机场的T3航站楼总建筑面积达到 171万平方米 ,拥有世界最大的行李处理系统和180个值机柜台;泰国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的T1航站楼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拥有360个值机柜台和近200个证照查验窗口……

(阿联酋迪拜国际机场的T3航站楼)

为什么新建机场的航站楼越来越大呢?

当一个 经济体发展迅速 ,航空量因此快速增长时,就需要建设更大规模的机场来满足相应需求。 机场运行周期长 ,为了给未来的民航旅客增长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会修建更大的航站楼与之匹配。

(虽说有时从安检口到登机口要走很久……)

具体而言,大航站楼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资源调配更灵活

大航站楼将值机、安检、行李运送等设施 置于一个大系统中 共享 ,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让机场集团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业务量时,及时调整空间分配,保证了 资源调配 的灵活性。

应对未来航空业务量的增长

虽然我们可以根据某一地区的人口总量、经济增速、航空业务量增速等数据预测该地未来的航空业务量增长,但是 预测和实际总会有偏差 。给未来留出更多空间,比为了应对实际需求而被迫扩建要 理性 。

(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

旅客中转效率更高

高中转效率对枢纽机场而言十分重要,大航站楼让旅客可以在 楼内直接完成中转等乘机流程 ,其统一的行李系统可以快速完成行李转运,这种便捷和高效对机场运行和旅客体验有积极影响。

更大气的建筑形象

机场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止是交通枢纽,更是 城市名片 。大航站楼更有气势,能更好地展现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有朋友可能会问,欧美枢纽机场的客流都很大,不过多数航站楼的单体规模都挺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机场的 航站楼数量普遍多 嘛~

从实际运营的角度来看,由一个个小航站楼构成的航站楼群,同样可以满足服务大客流的要求。那大家为什么还是选择大航站楼呢?

为什么不建成小航站楼群?

小航站楼可能是缺乏前瞻性的结果

欧美发达国家的民航业发展了近百年,早期民航旅客数量较少,客机运力较低,大型枢纽机场在规划时 缺乏 前瞻性 ,导致其航站楼普遍较小。

(1970年代的美国纽约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

随着航空人口的快速增长,之后的渐进式扩建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而且每次 费用较高 。

例如美国纽约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近期的扩建工程,之前共花费几十亿美元修建的3座现有航站楼(1号、2号、7号)将被拆除,4座正在按计划新建或扩建的航站楼的建设预算高达150多亿美元。

(图源: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官网)

法国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目前拥有三座航站楼,其中2号航站楼有6个不同的大厅, 建设周期漫长 。去年年初法国政府还因疫情等原因取消了第四航站楼的建设计划。

那有没有可能做一个面向未来的总体规划,设计一个 规模适当的航站楼作为模板 ,先根据现在的需求建设一定数量的航站楼,之后再根据航空人口的增长情况逐步加建呢?

未来根据需求加建小航站楼是否可行?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角从航站楼提升到机场这个整体。

(洛杉矶国际机场)

机场的主要功能是将旅客安全高效地 从城市交通转入乘机模式 ,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一个有 唯一入口和出口的系统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系统内部越复杂,整体越容易 混乱。

还没完!休息5秒钟,插播一则广告

更多模型。尽在I航空

机场包含了诸如陆侧道路及停车区、轨道交通、航站楼、空侧飞行区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如果把一个大航站楼拆分成多个小航站楼,就等于增加了这个机场系统内部的 复杂程度 ,导致机场的 运营成本和难度 同时上升。

(纽约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

另外,单体规模较小的航站楼群意味着值机安检等各类设施需要被 拆分独立 ,这会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调配灵活性。

一些国家曾经尝试过小航站楼群的模式。美国 达拉斯沃斯堡机场 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为了保证航站楼间的高度协同和联通,机场修建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轻轨系统, 建设和运营的成本高 。

为了解决旅客运输问题,不得不引入更复杂的子系统,这也是小航站楼群未成主流的原因之一。

(达拉斯沃斯堡国际机场五个相似的航站楼)

当然,发达国家同样有很多设计出色、布局合理的机场航站楼值得后来者学习参考。比如动线紧凑的荷兰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国际机场 航站楼、景观丰富环境宜人的 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T 3航站楼等等。

(史基浦国际机场航站楼外景)

如何提升

旅客在航站楼的体验?

优化航站楼内的动线设计

机场为了服务更多的旅客量需要更大的航站楼面积,但是航站楼的建筑面积和旅客的 动线长度 并不一定成正比。

动线是旅客的行动路线,它可以影响人对空间的感知, 动线紧凑 会让旅客感觉航站楼“变小了”。史基浦国际机场的动线合理、标识清晰,旅客能够迅速分流,被称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机场。

(图源 :史基浦国际机场官 网)

提高机场的运营效率

和拥有合理动线同样重要的,是 保证动线畅通 ,这背后的关键是机场的高效运营。

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大并不意味着拥挤,机场效率越高,人员流动越顺畅, 人员聚集 的可能性越低 ,旅客广场的面积可以越小,留给其他功能的空间就越大。

运营效率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例如工作人员数量、城市交通成熟度、机场最大瞬时流量等等,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动线和效率相互影响,动线越合理、效率越高,旅客在航站楼的步行距离越少、停留时间越短,体验当然也就越好。

当前我国的机场设计在上述两方面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例,旅客 从安检口到每个指廊的终端只需要8分钟 ,多轨交通可以快速直通北京市区和周边城市,大幅缩短了旅客的出行时间。

(图源:《中国态度》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