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后台看到一位孕妈的留言:
婆婆得知我怀孕后,非让我把养了三年的猫送给别人,说弓形虫会传染给孩子。可我的猫曾陪我走出抑郁症阴霾,我真的离不开它。讲了很多道理她不听,该怎么说服她?
现实中,也有很多人有类似的困惑:孩子多大可以养宠物?宠物对婴幼儿或者孕妇有多大危险?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详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我和托马斯》,曾让我重新认识人与宠物的关系。
主人公凯尔是个患有自闭症的6岁男孩。
他从来不和妈妈说话,也不让妈妈抚摸亲吻。大吵大闹、情绪失常,简直是家常便饭。
医生建议,多带孩子串门走亲戚,慢慢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后来,在姨妈家,凯尔和一只金毛相遇了,执意给它取名托马斯。
父母发现凯尔和狗狗玩得很投机,便把它带回了家。
渐渐地,在狗狗的陪伴下,奇迹出现了。
凯尔从只能和托马斯说话,发展到愿意和爸爸妈妈,乃至陌生人主动聊天。
从动不动崩溃大哭,变成了爱笑、能够控制情绪的男孩。
金毛托马斯,不仅让凯尔走出了内心的阴霾,也给了这个家庭新的希望。
这个故事,是有理可循的。
牛津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抚摸宠物能够影响人的神经中枢,促使大脑分泌催产素和血清素,从而起到调节情绪、降低血压、缓解压力的作用。
网友@卢欢说,狗狗真的能治愈抑郁症。女儿初三时得了抑郁症,吃什么药没用,也不肯上学。后来,养了狗狗旺财,它每天带女儿下去遛弯。短短一个月,女儿的情绪有所改善,并决定重返校园。
其实,很多宠物不仅能够通过嗅觉,分辨孩子的情绪。还能在日常相处中,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陪伴。
抖音博主@小金库,持续更新着三小只的幸福日常。
女孩小胖在一猫一狗的陪伴下成长,不知不觉已有四年。
它们会在小主人无聊时,任由其“蹂躏”,陪玩过家家;
它们会在小主人睡觉时,一前一后陪在身边,给足安全感;
它们会在小主人哭泣时,用头蹭来蹭去,化身“贴心小棉袄”。
一边看,一边露出姨母笑,太治愈了。
前段时间,猫咪生病手术,小胖心疼到不行,一直守着它、保护它、照顾它、安慰它。
不惜牺牲睡眠,6点就起床陪着打点滴。不怕脏不怕累,用手捧着食物小心翼翼的喂食。
对孩子来说,它们的角色不仅是宠物,更是家人。
这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哈佛大学心理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家里养宠物的孩子,责任意识可提高20%。
也有不少人说,孩子从小接触宠物,可以提高免疫力。
这并非谣言。
2013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通过对24名婴儿样本粪便提取研究后发现,和宠物同处一室的婴儿,肠道中的微生物更具多样性。
要知道,免疫系统与肠道微生物息息相关。
孩子与宠物身上少量的微生物共存,相当于提前适应外部环境,相应地,抵抗力也会强一些。
而且,2015年,研究人员在对10年间收集的100多万份样本分析后发现,养狗家庭孩子患哮喘的几率比不养狗的同龄孩子低13%。
美国公共卫生科学部加内沙·维金卡说:
“家中有宠物的,让孩子和猫狗在一起,不会增加动物过敏的风险,而是降低风险。
家里有孩子,养宠物的确益处多多。
但是,父母对于宠物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儿科医生芽芽爸爸:
在临床上,我遇到过很多宠物狗伤害宝宝的事。有一些只是轻微划伤或咬伤,严重的也可能给宝宝带来终身残疾,甚至会危及生命。
比如:
3岁孩子和狗玩耍时,被狗咬伤了右眼和右侧脸部,上下眼睑全层撕裂。
9个月的婴儿,被猫坐在脸上睡觉,直接导致窒息死亡。
刚出生14天的男婴,被家养的斗牛犬咬了23次,三周后去世。
每每看到相关新闻,都会令我脊背发凉,一阵后怕。
也有不少父母担心,宠物身上的病菌会传染给孩子。
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存在。
郑州8岁女孩佳佳,视力严重下降,几乎什么都看不清了。
父母发现症状后,立马带她去医院做了化验。结果显示,是眼弓蛔虫感染导致的。
可见,养宠的卫生问题,不容小觑。
前段时间,闺蜜孩子吵着闹着要养一只小狗,闺蜜始终没同意。
“害怕他就是一时冲动,看别人有就想要。等新鲜劲过去了,我又得看孩子,还得照顾狗,负担更重了。”
这的确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先不说,孩子的想法经常一会儿一个样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关键是,有时照顾孩子已经身心俱疲,父母也是分身乏术,即使有心也无力。
因此,有娃养宠,有利有弊。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孕妈的“烦恼”,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挺普遍的:
怀孕后,家里长辈不允许养宠物,怕对孩子的健康不利。
当然,担忧可以理解,但确实有些偏激了。
《妇产科学》主编,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医生段涛,曾做过解答。
跟猫咪接触,理论上跟人接触没有区别,因为人身上也有大量细菌。
而且,猫必须吃了生肉,或是不干净的东西,才可能感染弓形虫。
猫会在较短时间内,将体内的弓形虫排出。
人要是在此期间,接触了猫咪大量的粪便,而且没有洗手,跟随食物进口,才有小概率感染弓形虫。
而这个概率,还不如直接吃生鲜以及没有煮熟的肉高。
之前看到一个评论。
妻子怀孕时,弓形虫中枪了,坚持要把我养了八年的猫咪送走。
但是,我对猫咪一直悉心照料,吃的食物也很安全,粪便也是自己处理。
再三追问下,她终于松口,原来是自己偷偷去吃了日料生鱼片。
针对这个问题,猫狗不背锅。
当然,如果真的准备养宠物的话,希望你们可以做好这两种准备。
第一、心理准备。
首先,要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电影《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中,妈妈用“狗狗的口吻”给女儿的宠物教育,暖心又治愈。
比如:
“我和你一样,是有感情的。”
“我不听话的时候,总是有理由的,请你在责备我之前好好地想想。”
“你有家人有朋友,但对我来说,我的生活只有你。”
“很遗憾,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0年左右,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请你目送我离去。”
让孩子了解和接受,养宠物不只是玩,更要花时间精力去照顾,一旦决定养,就要对它的一生负责。
其次,父母也要做好心理建设。
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如果孩子只是图一时新鲜,怎么办?
其实在决定养宠之前,父母也要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宠物。
如果孩子不喜欢了,父母也当成负担,宠物孤立无援,甚至面临弃养,这就违背了初衷。
第二、知识准备。
首先是健康卫生方面。
把宠物带回家之前,要先去医院做体检。
确认健康后,无论是猫咪还是狗狗,都需要注射疫苗,定期驱虫和洗澡也是必须的。
孩子和宠物玩耍之后,一定要叮嘱他按时洗手,慢慢养成习惯。
宠物的排泄物一定要及时处理干净,尤其是带宠物出门时,一定要常备卫生纸、塑料袋、抓便器等,以免给他人造成困扰。
家里可以常备“宠物消毒喷剂”,帮助清除细菌病毒。
其次是安全保障问题。
选宠物,尽量挑选性格稳定的,而不能只看“颜值”。
父母一定要教孩子怎么温柔的抚摸、尊重宠物,而不是放任孩子去抓宠物的耳朵、眼睛等部位,再温顺的猫狗,也可能突然愤怒,作出攻击孩子的行为。
宠物毕竟是动物,千万别把它过度“拟人化”,该立的规矩一定要立。有的狗狗小时候没教好,长大会扑人、爆冲。一旦兴奋起来,孩子会面临被撞倒的危险。
父母外出时,最好别让孩子和宠物单独相处。千万别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而酿成悲剧的后果。
要定期给宠物修剪指甲,避免抓伤孩子。
还有,带狗狗外出时,一定要带好牵引绳。宠物性格比较活泼的,最好也戴上嘴套,以免吓到或是不小心伤到其他小朋友。
这是基本规则,也是保护自己、孩子以及宠物的一种方式。
其实,家里有娃,养宠物也未尝不可。
注意科学喂养,或许它能够成为孩子最忠实的伙伴。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讨论自己的观点,以及和宠物间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