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创作领域一直有“黄金七分钟,生死前三集”之说:几乎有40%观众会在前三集就弃剧。在第一集的弃剧用户里,有35%是在前7分钟内弃剧的。第7分钟之后,所有拖拽、快进以及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会提升20%。前三集的播出效果和口碑反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剧集的整体收视率和用户市场。
特别是当下,随着观众碎片化时间追剧和上新剧集营销策略的全方位推进,影视制作方和播出平台对剧集首映当天的曝光话题度和播出数据尤为看重,导致剧集创作在“生死前三集”中内卷愈发严重。
紧扣“眼球效应”创作
开篇先声夺人,爆梗悬念前置
热爱追剧的观众可以发现,近一两年来热播的电视剧,往往把精彩的悬念和故事情节集中在前,以达到先声夺人、“视觉抓人”的效果,从而触发观众好奇心,增强追剧动力。
2022年无限流题材“黑马”《开端》开篇即是主角爆炸,一集之内爆炸六回。仿佛开了加速器的剧情,采用与“介绍-铺陈-冲突-高潮”这一循序渐进截然相反的创作方法,直接把悬疑值拉满,很容易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心居》聚焦新时代民生问题,围绕顾清俞与冯晓琴之间的姑嫂矛盾展开,外地媳妇冯小琴嫁到上海多年,一心想要买房,但是经济实力不允许,就问姑姐顾清俞借钱,在双方口角之中丈夫因为推搡意外去世,姑嫂之间的矛盾全面升级。而这些一连串的剧情都发生在首播当天,丝毫不拖泥带水的剧情让观众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爽感”。人性不同面向的深度挖掘,以及现实议题的大胆聚焦,都让剧集获得了极高的话题度。
这种创作手法也更多地被运用在当下以“强情节、快节奏”为特色的悬疑剧中,戏剧冲突越来越快,悬念设置越来越早。
近期大火的《对决》第一集便充斥着剑拨弩张的氛围感,一辆面包车公然把一个装着尸体的麻袋仍在公安局门口,直接让观众认识到扫黑之“黑”到底有多“黑”,除恶之“恶”究竟有多“恶”,也铺垫出警务人员打击罪恶的精神与决心。
5月22日新上线的缉毒悬疑网剧《暗夜行者》,男主角骆翔前面是帅气狙击手凝神屏息准备射击的动作,背后惨遭坏人一枪直接入海,第一集上线即下线,节奏之快令观众猝不及防,也直接拉开缉毒警察高能反转智勇博弈的大戏。
影视作品主要靠故事吸引观众,在“生死前三集”这一创作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深谙“流量密码”,利用多种手法营造故事开篇密集的冲突感、悬念感,从而构造出情节曲折、内涵独特、吸引观众的故事脉络。
市场“马太效应”加剧
观众耐心缺失,竞品厮杀激烈
影视创作审美风尚的变化,与市场需求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伴随影视剧创作降本增效的改革深化,长视频网站中“马太效应”日渐凸显。
一方面,渠道和终端始终是媒体生态变革的前沿阵地,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推出和广泛应用,碎片化追剧成为风潮。
从倍速观剧、解说式看剧到碎片化追剧,观众的追剧速度一直在提速,追剧方式越来越随意,观众无法沉浸式观剧的行为正在模糊和透支影视作品作为艺术创作的品质和价值。特别是在影视创作市场供大于需、信息冗余爆炸的当下,观众的追剧可选择性极大增加,但观剧的耐心在极大降低。
在电视剧开播当天,豆瓣、猫眼等社交媒体便会开启电视剧打分和热评,高口碑的剧集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媒体互动,而评价较差或水花不大的剧集则会悄无声息,前三集直接决定了观众的弃剧率。
另一方面,播出平台都在密切观察着电视剧首播的口碑发酵,并动态地调整着资源分配,将话题和广告资源更多地给予开播话题度较高的剧集。
近期引发全民“探案”热潮的优酷自制剧《重生之门》,第一集中庄文杰便陷入丢画案件,“18秒停电时间密室偷盗,假画高悬于墙,真画如何‘不翼而飞’?”的悬念设定引人入胜。该剧首播上线6小时,优酷热度飙升9674,并相继包揽优酷站内电视剧、热播、独播、悬疑版四榜第一,猫眼、灯塔、酷云等多榜单第一。
这使得播出平台优酷进一步加大了对该剧的宣传力度。在该剧播出期间,优酷关于该剧的宣传内容格外密集高频,并定时播报该剧热度值加大观众对该剧的想象期待,持续吸引观众收看,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剧集制作方、出品方,导演、演员、编剧等相关人士,包括各类自媒体平台也会根据剧集反响,在同步营销造势上相应分配精力与资源。
因此首播热度较高的剧集只要后续内容不烂尾,一般身价只会水涨船高,从而拥有相对稳定的广告收入和市场份额。而开播反响平平的剧集,除了一部分观众“自来水”,基本很难再获得平台、广告方、乃至于制作方本身的青眼相加,各种扶持和曝光会持续衰弱。
这种格局导致各类资源越来越向少数头部剧集集中,经过一番循环反复,整个市场结构向“二八规则"转变,形成影视市场的“马太效应”
残酷的现实环境对于影视作品的生存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从而影响改变着影视创作的风气。
秉承长期导向
重视叙事逻辑,兼顾商业艺术
不过,“生死前三集”决定论虽然更符合市场规律,但从长期来看,过分看重话题、爆梗、悬念的前置,不一定完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有时候不免陷入“开篇即巅峰”的误区,呈现出高开低走的趋势。
影视剧集的社会特殊性在于对象的“精神消费”,即美的享受。当影视审美完全被市场需求所牵引,而忽视、甚至是错乱了影视作品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那么这种创作的口碑便是不持久的。
观众的眼睛亦是雪亮的。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品剧集均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开篇的“爆梗”服务于故事的整体性,能够完全融合进剧情的层层推进和人物命运的波折起伏中,是故事完整性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0年暑期爆火的悬疑网剧《隐秘的角落》,剧集首播当天便引起巨大反响,根本原因在于剧集叙事干脆利落,开集3分钟内就出现高潮场景——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秦昊饰演的张东升带着岳父岳母去爬山,到达山顶时,假借替二老拍照,将两人推下山崖。秦昊精湛的演技将张东升这个角色演绎的入木三分,“爬山”也成为社交网络中的“出圈”爆梗。
不落窠臼的叙事方式将“生死前三集”这一原则运用地出神入化,使得该剧首播后豆瓣评分一度冲上9.2分。
而剧集后面的内容结构也逻辑缜密,节奏紧凑,在保留原有犯罪题材创作的基础上,结合了受众审美特点和社会伦理道德,在叙事、镜头、空间造型美学及功能性配乐等方面进行了超预期的表达,呈现出富有电影质感、充满“余韵”的审美经验。
迄今为止,该剧豆瓣评分分数依然高达8.8分,观剧标记人数在2022年5月已接近百万,堪称悬疑剧当之无愧的标杆。
近期刚刚完结的扫黑题材剧集《对决》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剧聚焦的是一个永远与冲突和人性纠葛的话题,从首集爆出政府征地拆迁补偿问题,到以一把神秘失踪的制式手枪,串起三起恶性的枪击案,这与以往倾向单元剧形式的刑侦题材影视剧有较大区别。
如何组织不同内容之间的架构铺陈,彰显人物的性格特色,使剧集整体叙事呈现出多而不乱的特征,十分考验编剧的创作功底。
而编剧则颇具匠心巧思,利用现实题材中的涉案剧天然具有情节张力强、戏剧浓度高等叙事优势,每集开头都设置好叙事引子,兼具真实与尺度,用镜头深刻剖析人性与法治。
无论是兼具理想主义的幻影和现实社会伤痕的刑警武剑,还是看似圆融亲和实则对正义坚持不懈、面对困难永不妥协的文陆阳,亦或是外表斯文内心精明狠辣的陈锦发,人物刻画均栩栩如生。
故事既运用环环相扣、层层剥离、步步深入的剧情来吸引观众,又真实反映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艰巨与复杂,以生动故事彰显依法严惩黑恶势力的坚定决心,成功避开“虎头蛇尾”的误区。
“生死前三集”折射出当下影视剧创作的焦虑心态。然而古语云“欲速则不达”。“开局高燃”不意味着“全程高能”,如何在观众碎片化追剧心态下坚守视听兼备、叫好叫座的影视创作品质,是剧集制作方和播出平台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通过最大限度真实的情境、人设和表演来营造戏剧冲突,而非以夸张的戏剧化来哗众取宠;通过从人格层面塑造真正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而非让表面化、刻意化、小品化的爆梗、悬念塑造破坏、割裂作品整体氛围,是剧集真正走入观众心中,行稳致远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