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凭什么能做六季?

2023-05-16   深度文娱

原标题:《经典咏流传》凭什么能做六季?

“五一”假期后,有一个被反复讨论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背经典免门票。其中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是推进文旅融合的有效抓手,其价值更在门票之外。

仔细剖析可以发现,这种观点实际上强调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经典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如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与发扬,也是近年来各类文化节目所面临的课题。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而就在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自此开启了用流行传唱经典的盛况。今年4月30日,《经典咏流传·正青春》作为节目第六季正式开播,再度掀起“和诗以歌”的文化热潮。

一档聚焦传统诗词经典的电视文化节目,究竟凭什么能做六季?为何能反复刷新人们的期待?为何行至六季仍敢于喊出“正青春”的口号?回望《经典咏流传》六季以来的内容和表现,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端倪,寻找出深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样本。

专精于诗词宝库,就是这么自信

2017年的《意见》发布之后,社会各界都敏锐察觉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东风”,与之相关的产业如雨后春笋冒出,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电视文化节目也进入井喷时期,令人眼前一亮的节目不在少数。

然而,时代发展如大浪淘沙,不少节目由于无法持续输出有价值、有亮点、有深度的内容,露出“惊鸿一面”之后逐渐销声匿迹。同时,也有如《经典咏流传》的优秀作品播出至今,始终保持叫好又叫座的强劲态势。

有收视数据不难,收获良好口碑也不鲜见,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个标准保持下去。回到节目的出发点,《经典咏流传》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坚守经典诗词宝库的阵地,从文化自信中发展出节目自信、创作自信。

留意各个平台上的节目介绍词条可以发现,《经典咏流传》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大型音乐文化节目”,这是总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诗词、书画、工艺、戏曲、武术等多种形态,这些都曾进入电视文化节目的创作视野,却更多地被当做服务于节目的元素或工具。在《经典咏流传》的内容体系中,经典诗词是贯穿始终的主体,节目本身反而是用于传承诗词文化的工具。

俗语云“唐诗三百首”,更何况上下五千年历史,经典诗词浩如烟海。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第六季开播前,《经典咏流传》一共传唱了303首经典诗词,邀请了338组经典传唱人,创作了338首经典音乐作品,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可以说,源远流长、取之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摆正主客体角色的《经典咏流传》有了持续创作的底气,有了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信。

与时代同频共振,就是这么年轻

仅从创作模式上来说,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的结合的确早已出现,还演化出古风、中国风、戏曲风、京歌等更加细分的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与这种细分趋势相伴随的,是其受众反而越来越分隔,甚至颇有“画圈为牢”的意味,执着于辩论谁更好听、谁的遣词造句更高级,诗词经典本身的魅力反而丢失。

由此也不得不发出疑惑,什么样的创作才能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

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同样聚焦于“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所提供的解答参考。

发展初期,面对众多电视文化节目的激烈竞争,《经典咏流传》通过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的方式打响了招牌。经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唱作歌手的实力演唱、鉴赏嘉宾的硬核点评,不仅给当时的文化节目创作生态注入活力,还成为节目延续至今的记忆符号。

发展成熟期,节目尝试拓宽创作视野、融合传播手段。在内容上,《经典咏流传》更强调人、诗、歌三者合一,更多普通人进入经典传唱人队伍,不同文明的互融共鉴也进入表达层面。如第二季节目中,来自美国的一对小姐妹用流利的中文演唱《声律启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文化跨越国界互融、互鉴的成功尝试,这种开阔的创作格局,是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应循之路。而在节目形式上,不仅舞台表现形式更具科技感和美感,还增加了外拍小片和第二现场,以适应短视频的迅猛发展。

在当前的发展转型期,《经典咏流传》进入主题化表达阶段,不再单一地展现传统诗词文化、展现歌曲创作水平,而是借助这一形式与时代对话。例如,节目第四季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聚焦不同时代中的中国英雄、民族精神,唱响庆祝建党百年的“英雄赞歌”;第五季围绕“大美中华”的主题,在锦绣山河与人间烟火中传唱经典,展现美丽中国;第六季以“正青春”为主题,从诗词经典中汇聚青春力量,从音乐创作中张扬青春活力,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魅力。

在不断自我革新的操作下,“和诗以歌”的内涵始终在变,也让节目始终保持年轻。对如今的许多观众而言,它就像一个触发机制,想到“和诗以歌”就能想到《经典咏流传》,想到用经典诗词来叩问自我、对话时代。

打造“经典IP宇宙”,就是这么青春

立足于经典诗词宝库,跟随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创作,《经典咏流传》的创作成果也在不断丰富,其自身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IP”的宇宙,为往后更长久的发展蓄力。

据深度文娱(ID:shenduwenyu)观察,这个“经典IP宇宙”包含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具体的经典诗词篇目,以及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传唱歌曲;二是围绕节目发生的各类观看、讨论、评论等传播热潮;三是以《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形式为借鉴,在各青年团体、校园中广泛开展的经典诗词学习、传唱活动。

结合这三种形式,第六季《经典咏流传·正青春》的主题,实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初心的回归。

其一,回归青春创作力。5月14日第三期节目,9岁的周昭妍和青年歌手胡夏共同歌唱《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春夏之交独留一份令人心安的恬静。随后,来自品鉴团的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付林、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也纷纷提到对童声演唱和儿童创作的独特喜爱。

其二,回归青春吸引力。在深度文娱以往对《经典咏流传》的观察中,校园群体是节目最主要的受众,节目台词、诗词篇目、鉴赏点评还被众多b站up、微博教育领域大V、教育界微信公众号等作为文本进行反复研读。此次主动对话青年群体,是一次更深层次的传播互动。

其三,回归青春实践力。在最新一季的舞台上,上海音乐学院阿卡贝拉社、绣球花小合唱团等经典传唱人,均是来自校园的青少年代表,文化艺术和美育培养就此走进校园、走近年轻人,传递着来自“经典IP宇宙”的一声回响:“青年强,则国家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要落地于青年群体的实践。

梳理完《经典咏流传》六季以来的经验,让我们再度回到最初的发问,凭什么这个节目能做六季?或许,节目并未规划过要完成多少季,毕竟经典诗词宝库难以穷尽,毕竟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毕竟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我们能在这个追问中领会到总台对文化节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鉴定,发掘出节目本身的“苦心”和“野心”:“和诗以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打造更加丰富的“经典IP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