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2023-10-22   天山植保

原标题: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目前,粮食安全面临人口增长、土地和淡水资源限制、气候变化三大挑战,供需矛盾正在加剧。粮食生产与栽培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作物栽培特点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克服气候异常变化等不利因素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研究内容。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占粮食总面积的22%,总产约占粮食总产的21%,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因此,依据笔者多年小麦栽培试验及经验,从确保粮食安全、趋利避害的角度入手,揭示小麦栽培的显著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对增强我国生产抗灾能力、稳定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1 小麦栽培的特点

遗传特性和基因型是决定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关键因素,而生育环境和栽培技术与遗传性的发挥、基因型的表达等具有密切关系。小麦栽培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品种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尽可能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基因型表达完全,遗传潜力发挥充分,最终实现高产稳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1.1 地域性具有严格的地区性

一方面,不同大陆之间、国家之间,大的地区之间所栽培的作物迥然不同。另一方面,即便在同一个区域,比如一个县、乡、村,不同地块、不同类型土壤也要求种植与之相适应的作物。如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分为春麦区、冬麦区与冬春麦区(图 1)。

1.2 复杂性

图1 中国小麦产区划分

总的来说,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特征特性。从客体上说,作物生长发育所处的环境条件多种多样,人为干预(栽培技术措施)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作物栽培极具复杂性。

1.3 连续性、季节性和可持续性

在自然条件下生产,具有严格的时间性和季节性。生产中应做到不违农时,不影响下一季、下一年的生产。而在不同季节、不同茬口之间,作物生产又具有连续性,整个农业生产也具有可持续性。

作物栽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要实现小麦栽培效果的完全一致,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事情。然而,通过努力,尽可能地减少人为造成的栽培不利因素,让作物品种的遗传本底正确地显现出来,则是值得付出努力去做的事情。

2 不同冬麦区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在不同冬麦区,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栽培问题各自不同。生产中需加以认真考虑,以期将之对产量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小限度。

2.1 北部冬麦区

北部冬麦区冬季寒冷,冬春少雪雨,春季风多,水分蒸发量大。栽培中的突出问题有寒、旱、瘠薄(土壤肥力差)和耕作粗放等。生产中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增施有机肥,平衡(配方)施肥,培肥地力;防御冷、冻害;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

2.2 黄淮冬麦区

黄淮冬麦区自然生态条件是中国最适宜于小麦生长的地区。栽培中的突出问题有降水不足(尤其是北片)、分布不均,年际变异幅度大,灌浆期常遇高温低湿天气;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异大,地力不匀,部分地区土质黏重,适耕期短,整地质量差;病虫害蔓延等。其中,黄淮南片和北片又有一定差异。生产中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持续培肥地力;生育后期注意防止青枯、早衰和干热风;加强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

2.3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栽培中的突出问题有多阴雨,日照不足,年降水量800mm以上(越往南越多),生育期间降水多,常遭湿渍危害(越往南越严重);土壤湿度大,土壤耕性差,整地质量差,肥力较低;空气湿度大,病虫害严重等。生产中应加强排水、防涝、降渍、治湿措施,注意“三沟”配套,并推广浅沟高厢种植;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止缺苗断垄;防治病虫草害。

2.4 西南冬麦区

西南冬麦区栽培中的突出问题有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1000 mm左右),日照不足(日均 4.4 h,全国最少),少部分地区发生干旱;土质黏重、结构差,整地困难、质量差,排水不良,地力贫瘠;空气湿度大,病害严重等。生产中,平川稻麦两熟区水稻生育后期尽早放水晾田,减轻湿害;重施底肥,精细整地;适期播种,防止缺苗断垄;积极防治病虫草害等。西南地区丘陵地带应加强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建设;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等。

2.5 旱地冬麦区

旱地冬麦区冬小麦旱地麦田主要分布在北方,而其他冬麦区如黄淮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也有部分旱地小麦栽培[5]。栽培中的突出问题有不同生育时期均有干旱发生,降水量少且分布极不均匀,蒸发量大,年际波动大;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耕作粗放,尤其是播种质量差等。生产中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增加土壤水分贮备;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采用抗旱保墒技术等。

3 结语

总之,应从整地、播种、水肥运筹上因地制宜。整地总原则是“以深耕为基础,以少耕为方向,简化耕作次数,降低耕作耗能和费用”。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严格做到适期播种;条件不适宜时,应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做到适期播种(高产栽培和田间试验中,还应灵活处理适宜播种期和当时墒情的辩证关系:墒到不等时,时到不等墒)。不同冬麦区、同一麦区不同生育时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不均,因而不同地区、不同生育时期需根据小麦需水规律调节土壤含水状况。高产田首先要施足底肥(必要时另施少量种肥),以促进幼苗健壮,增加有效分蘖;丘陵旱地由于水的限制,不施追肥,而把全部肥料一次掩底(“一炮轰”)。

作者:孟自力、闫向泉、朱倩 、倪雪峰、朱伟(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