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多读,为的是积累;多想,为的是运用

2019-11-16     谈文化论教育

有位老师带几个小学生去游泳馆学游泳。过后,让这几个孩子写一下过程和感受,他们几个抓耳挠腮地写了半天,结果大多数写的是:听说可以去游泳,我们几个高兴死了。游泳池里的水蓝死了,刚下水时凉死了,看到别人漂在水上,我们羡慕死了。我们在浅水区练憋气,同学把我按在水里,差点把我憋死了。    

一篇短短的习作,就用了六个"死"字,真是"习作贫血"句句"死",长使家长泪满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看到小学生这样的涂鸦,除了如坐针毡的难堪以外,更多的是思索如何来医治这样"习作贫血"。   

多读,采得百花酿成蜜    

习作如蜜蜂酿蜜,只有采得百花,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习作不是凭空而来,它需要用语言去表达。说起来,小学生习作是用我手写我口的,但是这一口语又从哪里来,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口头的表达也是苍白无味的。反映到书面上也是一样的无趣。解决语言的贫血,最重要的方法是读书。我们看书,会发现书上的好多语言,都是我们想说而没有说出来,想表达而又不会表达的,让别人一说,常有"原来如此"的感觉,细细品味,更有"妙手偶得"的点赞。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常以为多看一些小学生习作选是提高习作水平的捷径,其实。许多时候,"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孔子语)。小学生看小学生习作很多时候就是"取乎其下",常"无所得"的,他们付出的多,的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想有大视角,必须要站得高,登高是累人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我们一旦登上一定的高度,美景就会尽收眼底。    

曾国藩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们让学生读书,首先是"进德",其次才是"修业".习作也是做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技与智上,其实最重要的是德,文章是一种境界,不仅是一种技艺。

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演讲,是关于《弟子规》的。《弟子规》是教育的最佳课本,孩子读它,并加以实践,一定会给家长老师社会以更多的欣慰。人做正了,文才能正,这是读书的第一要素。    

曾国藩说过,每个大家的作品,必有他(她)的风格,我们要学习其语言的特色,从中吸收其营养。在小学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中学,我们还引导学生读外国名著。这些名著的艺术特色,可以让我们学生习作如虎添翼。如《红楼梦》在风口浪尖上塑造人物的手法,准确、生动、通俗、丰富的语言,总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读了这些书,我们的习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当我们读了许多的经典,我们的习作也会自然地走向深刻。人常说,"文不用典,其文必浅。"书读多了,在文章中,用上一两个典故,不仅具有概括性,还有更多的联想在。如有个小学生,精力很旺盛的,为了对付家长让他午睡,他用了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策,在习作中他引经据典,写了历史上许多人物的,如孔明的"空城计"文种的"美人计"等,不管这个孩子方法用的如何,看他的习作,读者就会产生许多的联想。 

   

多想,心事浩渺连广宇    

人心大于天。多大?大到"连广宇",宇宙都在其内。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不乏联想佳作的。如《秋姑娘的信》《小露珠》《雾凇》《望月》等。这类的文本或者对比联想,或者相似联想,或者同类联想,或者相关联想,思如泉涌,形象生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经常地加以引导和运用,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就以文首提到的游泳为例吧,有的同学,用同类的联想:想到爷爷讲过的游泳故事,他们小时候家乡门前的小河,清柔得就像蓝色的丝绸,他们在水里滑溜得就像泥鳅——一种无鳞的鱼,很爱潜泳的。热了,下河冲一把;饿了,下河摸几个小虾,生剥了吃,饿急了,也有摸河蟹吃的。那时候,没有承包,一切都是公家的,大家的,人人都有下河的自由。有的同学写到相关的联想:写到他们家乡发生事情,说到一家四口坐车摆渡,结果河中翻船,会游泳的父亲游上来了,另三人却永远地离开了。父亲上岸后,跪求别人下河去救人,可是没人有这样的本事啊!其情之惨,其状之悲,令人难忘。有同学写到眼前,写和同去学游泳的妈妈,学了一个星期,连个"狗刨"都没学会。十天以后,我可以漂游100米,她游50米都勉强。然后,选取了一个特写的镜头:写我练水中救人时,我拿妈妈当被救,妈妈全力配合着我的行动,生怕我在深水区出事,怕泳池里的水不好喝,喝多了伤身。而妈妈用我当被救时,我就潜到水里,来人就抱,也顾不了许多的,结果好几次,妈妈被我压到了身下,成了我上浮的台阶,而妈妈沧得口鼻吐水,还乐此不疲。由此,想到了母亲的无私,想到母爱的伟大,想到了母亲为我操劳的点点滴滴,从游泳相关事情,联想到其他,洋洋洒洒的一篇习作就出炉了。    

看孩子的习作,我们往往不要拘于眼前的那么一点点事情,我们要把更多的视角引向事外,开拓习作的思路,同时又想着客观对象本身的规定和制约,我们不排斥合惜合理的虚构,主要的是要借助这种合惜合理的虚构进行联想,这样的习作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当我们把眼前的和联想融为一体时,我们的诸多感受,会以翔实的素材,直观的形象代替文章开头出现的类似的六个"死"字的。    

习作,立意要独特,积累要用心。"洗涤心源,独立特表""古今只眼"不是看小学生习作选能练就的。笔者在引导学生习作时,常常是让学生大写意的手法写活眼前的,加上联想的。眼前为实,联想为虚,虚实相生,以实为主,这样的习作才有可读性。    

总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多读,为的是积累;多想,为的是运用。多读多想还要扎根生活,思考生活,只有这样,情溢于文,词采华章才能血肉丰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bQHc24BMH2_cNUgLA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