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离我们还有多远

2024-06-18     北青网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家居领域的应用,如今,许多家居产品都可通过APP实现远程控制,家居生活的科技感和便利性大幅提升。然而,大部分智能家居APP生态封闭、各自为战,无法互联互通,每购置一个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就需下载一个APP。手机越来越“臃肿”,导致消费者智能家居生活面临新的“堵点”。(6月18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拉动家居产业增长的新引擎。据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协会CSHIA于2023年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至2022年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2608.5亿元增长至651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28%,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为7157.1亿元。结合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历史增速,预计到2029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1.09万亿元。

智能家居确实能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生活,可一旦智能家居多一点、品牌杂一点,消费者的烦恼就开始了。正如新闻中提到,随着家里的智能家居产品越来越多,手机下载的家居品牌APP数量也越来越多,某消费者手机里已经安装了12款智能家居APP。这不是个例,许多消费者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跨平台、跨品牌、跨品类的智能家居APP各自为战,无法互联互通,导致智能家居产品“不智能”问题也愈加凸显。

智能家居为何难以互联互通,“堵点”在哪?业内人士指出,各品牌争相推出自己的控制平台,以此收集用户信息、使用偏好等数据,来增强用户黏性,为自家其他产品引流,从而形成品牌生态闭环,抢占更大智能家居市场。在这种商业逻辑下,原本可以实现互联互通的平台反而成了难以打破的壁垒。目前,跨品牌互联互通的技术方案和标准相对成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品牌做出行动,使其看到参与互联互通后的实际利益。

事实上,智能家居行业内,通过Wi-Fi、蓝牙和Zigbee等常见的通信协议,完全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可以搭载智能家居平台对不同设备进行集中管理。换言之,要想解决智能家居产品“不智能”问题,根本在于互联互通的应用协议。此前,国际组织连接标准联盟推出了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规范Matter1.0版本。但协议在推广过程中并不顺利,且协议更新较为滞后,目前仍有部分智能家居产品未获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工信部批准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系统跨平台接入认证技术要求》给出了解决方案,并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该标准规范了智能家居系统中设备的发现、配网、接入认证的流程及技术要求,为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提供了标准化指导,也让消费者对于未来建立统一的智能家居系统看到了希望。这样的智能家居系统将更加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行业标准不是强制性的,企业是否愿意朝这个方向兼容,终究是市场行为。显然,从行业标准到最终问题解决,还需要各方协力推进。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智能家居行业及头部企业凝聚共识、协同联动,变“各自为战”为“抱团前进”,携手打造统一的智能家居操作系统,吸纳更多的品牌产品在系统内运行,同时做好对用户隐私权限的监管。只有这样,智能家居才能真正实现“智能”,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

文/付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b6e887bb18e42451f73f5ec14a112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