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态度:要热度是一种媒体的求生欲

2023-07-12     时尚COSMO

原标题:COSMO态度:要热度是一种媒体的求生欲

(这是可以说的吗)

一场场“只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交锋此消彼长,一次次不要答案只求发泄的争执绵绵不绝。

然后,热度诞生了……

《我的人间烟火》正在热映中,一经上线便在某专业数据网站登顶电视剧热度榜首(仅电视剧类,未含网络剧)。这没什么可意外的,毕竟有杨洋。

19年《全职高手》(蝴蝶兰同名小说改编)中饰演B站“燃王”叶修,21年《你是我的荣耀》(顾漫同名小说改编)搭档迪丽热巴发糖,22年《特战荣耀》(改编自纷舞妖姬的小说《中国特种兵之特别有种》)尝试特种兵角色,23年《且试天下》(倾泠月同名小说改编)再战古偶,加上今年的《你是我的人间烟火》(玖月晞同名小说改编)以及已经进组的《凡人修仙传》(忘语同名小说改编)……这种“杨洋男主+大网文IP改编”的模式,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频率稳定输出。这个盘子显然经住了市场的推敲,甚至可以说屡试不爽。对于一个头部男演员来说,抗剧固然重要,杨洋这些年的“安稳”,对资方、平台、制作方、乃至合作的演员,更是件大大的好事。

然而稳定必然带来标签,标签又是一把双刃剑。从这些年杨洋接戏的思路不难看出,有明显的策略性:在同是大IP的改编下,一方面稳住“浪漫爱情”这个舒适圈的基本盘,一方面寻求突破和多元。但无奈顶流演员本身就是一种tag,这种区域内的求变,在外部看来还是大不过原本的标签。

《我的人间烟火》既然是热度榜第一,就意味着讨论铺天盖地。有一些说“杨洋逆生长神颜,小说男主照进现实”,另一些说“油王继承人”。有一些说“杨洋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另一些说“毫无演技都是他自己”。这两种说法完全对立,又分别在各自内部高度统一。这些评论和留言,其实绝大部分没有信息价值。因为夸和踩,都是一个模板克隆的,夸这部剧的和夸上部剧的可以复制黏贴,踩这个人的和踩别的人的也是同一套格式。这些各自坚不可摧的“喜欢”和“不喜欢”针锋相对,但他们甚至算不上一种“意见”,只是一个“声音”。

到此为止,接下来不以任何具体的演员或作品举例。我们是媒体,我们要热度,但也有求生欲。

有请分割线:

顶流男演员逃不过两个东西的追问:“颜值”和“演技”。前者是成为顶流的条件,后者是作为演员的基础。而颜值是个相对主观的东西,演技——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也是。所以粉丝说喜欢一个演员,认为他帅到不可方物,跟黑粉说这个人长得不行,泯然路人间,两者其实没有真实矛盾。就好像,同一张剧照,既然可以解读成演技炸裂,也能形容为五官乱飞。当“你觉得”和“我觉得”分别属于“你”和“我”时,是相安无事、各自静好的。而互联网让我们相遇,并强行相遇,喜欢和不喜欢某人,在数据抓取的时代,是同一种标签,是共同的关注。

于是个人感觉的壁垒消失了,事情演变成:

我觉得好。

我觉得不好。

我觉得好,你有什么资格觉得不好。

你有什么资格觉得我觉得好不好,我偏偏觉得不好。

共同诉求:不要你觉得,就要我觉得。

有没有人尝试从客观维度分析颜值和演技?当然有。对于颜值,有人搬出“黄金比例面具”挨个测量三庭五眼,或者从解剖学角度讨论骨骼位置、面部折叠度,再或者相结合历史考据和文化习俗,分析中国传统审美印象。演技方面,声台形表四个维度测评、三大体系挨个分析,再搬出影视经典案例进行细节比较。

但是,这种人在网上吵不赢。

互联网真实战场是这样的:

你说:这个女球员太棒了。

他说:什么玩意,垃圾!

你说:她身体素质好,跟欧美强队对抗也不落下风。她内线能突破,外线三分精准,非常难防。尤其可贵的是,无球时走位意识出众。这样还不算好嘛?

他说:一个做小三的有什么好夸?

你说:个人私生活为什么要跟竞技水平挂钩?

他说:看你IP果然是穷地方来的,祝你老婆以后跟别人跑。

你……你最多只能@网警。

在一场对手同时使用“转移话题”、“开地图炮”和“诅咒”的争辩中,讲理智就是一件最不理智的事情。很多人在这里,是要发泄情绪,而非知道答案。

发泄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高级健康的去运动,财务自由的去消费,简单初级的至少可以切肥皂、捏塑料泡,为什么要选择水深火热的网络战场?不仅仅是成本低,某种角度上,它有一些“英雄色彩”。

“发声”这个词,很大程度是代表少数群体反击多数人的观点压制。

回到顶流演员的例子,两个词都意味着了解和喜欢他的人,先一步形成了团体、形成了相对多数。在传统媒体时代,你即便打从心眼里看不上某个天王天后,也不至于走上大街,拉住一个人就说:我讨厌某某某,我觉得他唱歌难听、演戏烂、长得还丑。因为敌友难辨,因为默认自己是少数。那时候,不服就憋着。那时候“我觉得”不重要,“大家觉得”才重要。

而数据时代,所有少数派的声音,都瞬间找到共鸣、找到组织,让人有勇气和动力去挑战自己不认同的多数人——比如粉丝。而再怎么顶流的idol,对比整体社会人群,粉丝又成了相对的小众。“我觉得”在相互声援中成长为“我们觉得”、“大家觉得”,“大家都觉得”也在强力打压下坍缩成“你们觉得”、“只是你觉得”。于是一场场“只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交锋此消彼长,一次次不要答案只求发泄的争执绵绵不绝。

然后,热度诞生了……

这就是COSMO也来操心这个话题的原因。我们是媒体,我们有求生欲,但我们也要热度,甚至有些角度说,要热度就是一种求生欲。

对于时尚和潮流来说,热度是生命线。我们一直都强调,没有流行起来的不算时尚,没有流传下去的不叫传统。作为媒体,可以中立阐述事件,却必须鲜明的表达态度。通俗地说,我们既不能躲在屋子里看风凉,也不能做个和稀泥的和事佬。时尚媒体,就是要知悉热度、跟踪热度、参与热度,甚至引导热度。

而求生欲是一条让我们还敢堂堂正正自称媒体的底线。不能这边煽风点火,转脸告饶道歉,更没办法删号注销,拍拍屁股潇洒地另起炉灶。

难道没有一条既正确又圆满还包容的道路,能够行进在流量与网络舆论的时代吗?肯定有,只是它意味着往热度上浇了凉水。新闻消失于毫无争议,明星暗淡在没有话题。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想,粉丝们是否会忠于一个从不需要他们维护的爱豆,媒体是否想渲染一个完全没缺陷的人物。

难题,COSMO与时代共同寻找答案。

‍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b5f78c6ba7fd6984f40a221894a08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