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是个令人心碎的日子。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书记袁晓文同志在赴四川雅安参加会议的路上突发脑溢血住院,此后一直没有醒来。
2020年2月21日,袁所永远离开了我们。
图为袁晓文生前留影
2月23日,到北郊殡仪馆送他最后一程,我呆呆地看着他的遗体,仍然不相信躺在那冰冷的地方的人是他,我实在是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上苍不公,天妒英才,真的将他收走了。
最后一次见到袁所是2019年11月27日下午,我们在一起参加会议,结束后己是17:30左右,见他背着书包匆匆忙忙地往电梯口走,他告知我当晚要赶到雅安,第二天参会。谁知道这一别竟成了永诀!热情开朗、活力四射、永不放弃、从不言累、背着书包四处奔波、拼命工作的袁所成了永恒!
我和袁所共事近30年,他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最好的朋友。突然间生死两别,天各一方,无尽的哀伤化做无限的思念,诸多往事历历在目!
图为袁晓文(左四)生前留影
学养深厚,上下求索,毕生致力于民族研究
1989年,袁所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后就来到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工作,是改革开放后党培养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他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研究素养得到所内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好评,很快成长为科研骨干,不到40岁已经被评为研究员。在四川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尤其是藏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建树。为了更好地做好科研工作,袁所经过努力,考上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系统学习人类学理论,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在民族研究的海洋中遨游的袁所秉承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奔波在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开展田野调查,奔波在每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真知灼见。同仁们欣喜地看到《民族研究》中文等核心期刊发表了袁所的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袁所已经成长为民族学界的知名学者、藏学研究专家,成为了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民族研究会会长,成为民研所的骄傲。
团结协作,精心耕耘,孜孜不倦扛大旗
袁所不仅有非凡的学术成就,也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年轻有为的他2001年出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当时的民研所力量有限,科研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
袁所力主科研兴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利用各种资源申请课题,同时,调动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力争人尽其用,人人都有事做。并且,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攻坚克难,民研所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关藏彝走廊的研究硕果累累;在应用研究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藏区牧民定居、彝区三房改造、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摩梭家园建设等在四川民族地区顺利实施。袁所带领民研所努力奋斗、积极向上,业绩卓著,倍受学界好评。
一心为公,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袁所一生光明磊落,爱憎分明,严于律己。为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再忙都要抽时间学习,他常常说知识是要老化的,一天不学习就要落伍。还说,自己是所长,要起表率作用。他心心念念的是民研所的发展、科研人员的成长,为了工作,他放弃了休息,常年累月地加班,每年出差多达200多天,繁重的工作真是不堪重负。家人常常规劝他不要这么拼命,他说事情太多,做不完。是的,肯定做不完,行政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他都认真对待,倾注全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长期负重前行,心力交瘁,己为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其实在2018年他己有症状,仅住院治疗10多天后就出院,之后也没有引起重视,仍然是高强度的工作。发病前袁所己有头晕或头痛的反应,大家劝他好好休息一下,认真到医院检查治疗,但他总说,忙过这段时间再去,就这样,一拖再拖,最终活活累倒下了!
袁所太累了,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无法醒来。袁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永恒的袁所,一路走好!
罗凉昭(作者系四川民族研究所工会主席)
2020年2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