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今年两上热搜,这种“飞行的硫酸”为何变多了?怎么对付它
#时事热点头条说#
今年有一种小虫子颇受关注,就是隐翅虫!今年终于两次上了热搜,上一次是7月份,如今再次上榜。光明网9月18日发文报道称《警惕!多地发现“飞行的硫酸”》,表示河南多地不少人发现了这种小虫子。
其实不只是河南,这种小虫子的分布范围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在炎热湿润的夏季,其活动数量很多,南方地区更是十分常见,特别是在杨梅成熟的季节,这种小虫子非常喜欢在夏季成熟的糖分高的果树上活动,杨梅果实上就常能看到它。
在北方地区,这种小虫子也不罕见,今年北方降雨量较大,天气也比较炎热,所以这种小虫子在北方相对往年也更多了,有的会出现在城市楼房内,因为它会飞行,其体积小身体细长,可以钻过纱窗的小洞进入室内。
很多人并不认识这种像蚂蚁一样小的虫子,还常常把它误认为蚂蚁,但实际它在生物学上与蚂蚁差别很大,蚂蚁除了雄蚁和年轻的雌蚁之外基本都不会飞行,但是这种小虫子不仅会飞行,还有一种巧妙折叠翅膀的能力,可以将用来飞行的较大翅膀(后翅)折叠在极小的鞘翅(前翅)之下隐藏起来,这也是隐翅虫名称的由来,乍看上去它好像没有翅膀,其实它是把翅膀隐藏到极小的鞘翅里了。
隐翅虫的这种能力令人叫绝,让航天专家们都钦佩不已,因为它能在不损伤翅膀的情况下将其折叠到只原来的面积的1/15左右,有人想模仿它的这种技能折叠航天器的太阳翼,但至今仍然不能很好地模仿,也造不出像它的翅膀这样既坚韧到能够支持飞行,又柔软到随意折叠和复原的材料。
更奇葩的是,隐翅虫还有一项其他昆虫所没有的能力,就是其体内自带强酸,因此被称为“会飞的硫酸”。
既然有这个名号,那就是不能轻易触碰了,是的!当这种虫子飞到人的皮肤上时,如果把它拍死在皮肤上面,那就很有可能导致皮肤灼伤,出现大块的红斑等,这样的皮肤病就是“隐翅虫皮炎”。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隐翅虫体内含有隐翅虫毒素,其主要成分是鸡矢藤甙(Paederin),这是一种大分子有机质,可以溶于微量的各种有机物质中,它的毒性并不强,但是酸度不低,腐蚀性较强。
研究发现隐翅虫体内含的酸性液体pH值约1-2,属于强酸类,虽弱于普通硫酸,却相当于盐酸或草酸的强度,足以将人体皮肤灼伤,所以隐翅虫实际上就是个“会飞行的强酸炸弹”,虽然看上去很小,但是最好别招惹它。
不过也不用怕,这种小虫子基本不会叮咬人,就是叮咬时也不会把酸性体液注入人体内,即便遇到危险时也不会把酸性体液喷出去攻击,之所以有的人感染了隐翅虫皮炎,其实是在看到这种小虫子落到身上的时候,用手把它拍死或者戳死在了皮肤上,导致这种小虫子的体液沾染到了皮肤上,那么就会刺激皮肤了,一般都会出现红肿、瘙痒、起泡等现象,护理得好也得十天左右才能复原。
所以看到这种时小虫子最好不要用手拍,可吹跑或用工具处理,记住不要把它的体液沾到皮肤上,如果不得已用手拍或者捏了它,那就要赶紧用香皂清洗,把它的酸性物质洗掉就没事了。不过隐翅虫毒素通常只能在较薄的皮肤或结膜处起作用,手掌的皮肤够厚,沾上一般也是没事的,但最好是清洗掉。
隐翅虫喜欢在潮湿并有绿植的环境里生存,保持室内干可减少这种小虫子的出现,如果已有很多,杀虫剂对付它也是有效果的。
隐翅虫其实也是一种益虫,以蚜虫等更小的昆虫为食,在野外是很常见的,如果落到身上也别怕,吹口气将它吹跑即可。
消息来源:《光明网》9月18日报道《警惕!多地发现“飞行的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