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获诺奖8倍奖金的科学大奖后回国,他认为成功最难的是选择

2019-10-15   指尖科技说

两次获8倍诺奖奖金的科技大奖

一年一度诺奖颁奖周结束,今年中国没有获奖,但是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气馁。

诺奖其实只是众多科技科学奖励的其中一个,而且诺奖也并非奖金最高。

美国就有一个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先锋奖,这个奖项的单人奖金达到单人获得诺奖奖金的8倍。

诺奖自然科学奖金一般是3人均分,每人216万人民币,也就是大约30万美金。

而美国国立卫生院先锋奖则是连续5年,每年50万美金,共250万美金。

曾经有一个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竟两次获得这个超级丰厚的奖金,他就是北大教授谢晓亮。

谢晓亮在一次讲演中说过“科研难就难在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

这句话并非虚话,而是他贯穿一生的主线。

改变命运的选择

谢晓亮的父母都在北大任教,从小接受浓厚的科学气息熏陶,1980年也考入北大化学系。

由于成绩优异,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就被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录取,到美国攻读化学博士,研究皮秒级别的超快速化学反应。

1万亿皮秒=1秒,也就是说,谢晓亮研究的是一万亿分之一秒级别的化学反应。

作为普通人,我们连想象1皮秒的概念都很难,可想而知研究1皮秒的化学反应相当困难。

后来谢晓亮到了芝加哥大学,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研究,他开始选择新的科研方向,最终明确下来:要让人们可以在室温状态下,看到生物分子的结构。

就是这个选择,改写了谢晓亮一生的命运。

先是研究方向开始后不久就成功了,社会反响很大。

但谢晓亮的研究没有停下来,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单个分子的结构,而化学反应就是分子结构变化,那能不能看看化学反应时,分子结构是怎么变化的呢?于是他潜心研究了6年。

1998年是谢晓亮的科研成果爆发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他的成果:

先是首次观测到蛋白质“酶”的实时反应过程;然后是发明了一个技术,使快速非线性拉曼生物成像成为现实。

这两个实验结果,后来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技术,一直沿用到现在。

凭借这两个实验成就,哈佛大学录取谢晓亮为终身教授,他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来自中国大路的终身教授。

选择从0开始

来到了哈佛,谢晓亮突然发现单分子生物学潜力很大,于是毅然决定开始研究分子生物学。

但这是一个比之前的选择都艰难的选择,因为谢晓亮此时对分子生物学不熟悉,于是已经是教授的他,决定和其他哈佛学生一样,坐在教室,从头开始学习分子生物学。

谢晓亮曾经说过,这段时间对于他来说很不容易,实验开支也很大,实验艰难的维持着。

2004年美国国立卫生院给他颁发了先锋奖,就是那个超过诺奖8倍奖金的自由基金。

有了这个基金,谢晓亮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做科研。

终于2006年在《科学》和《自然》发布了两个重量级的分子生物学成果:观察到细胞内蛋白质实时生成的过程;定量描述了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

这两个科研成果实际上实时观测和证明了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过程,几乎是可以获得诺奖的成果,但谢晓亮并没有停下来。

从基础科研转向实际应用

谢晓亮偶然收到比尔盖茨基金会的邀请,希望他能帮助找到肺结核出现抗药性的原因。

受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启发,谢晓亮突然很希望能为人类健康做一点实事。

同时,他也积极和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并把科研方向转移到单细胞基因组的研究。

最终在2012年研究出一个叫MALBAC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只需要一个细胞,就可以实现这个细胞的基因测序。

这个技术就跟谢晓亮之前的研究很不同,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础科研;而这个实验结果,可以解决人类的实实在在的遗传病问题。

2013年,再一次获得250万美元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的先锋奖。

2014年,MALBAC技术第一次用到人类受精卵的筛选,帮助一对有遗传病的夫妇,筛选出来没有遗传病的受精卵,进行发育。

直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帮助了无数有遗传病的家庭。

2015年,谢晓亮还获得了美国阿尔伯尼生物奖,获得该奖的很多科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也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回到出发的地方

随着和中国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多年,谢晓亮认为中国的科研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于是决定回国,回到一生出发的地方。

2018年,谢晓亮正式归国,在北大任教和科研。

谢晓亮很多成功,都是在正确选择的基础上,他证明了选择对成功的重要性。

那对于我们普通人, 要怎么选择才能成功呢?

指尖科技说小编就特别喜欢蔡康永曾经在《奇葩说》的回答,他认为进步本身就会让人更有动力,更有意义,要选择那个对你更有进步的方向。

参考文献:

01.《被誉为“离诺奖最近的华人”:哈佛讲席教授谢晓亮全职回北大任教》学术资源大全-学术君

02.百度百科“谢晓亮”

03.《这位顶尖科学家全职回国任教 自述"我和北大的故事"》新浪综合科技 2018-07-03

04.《先锋故事:通往精准医学之路——谢晓亮》搜狐网 2018-01-16

05.《北大谢晓亮:疾病没有国界,科研亦应如是|科学的担当》凤凰网 201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