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17项金融行业标准已经立项,正在加紧研制
日前,央行副行长、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范一飞在《 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金融标准化发展再上新台阶,新型金融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在过去的一年中,金融领域国家标准保基础、行业标准强支撑、团标企标大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国家标准筑牢底线。金融领域新发布金融工具分类、保险术语2项国标,形成了由65项标准构成的金融国标体系,服务经济金融管理基本需要。
二是行业标准设定门槛。金融领域新发布移动金融客户端、声纹识别、非银行支付、证券期货场外市场交易等近40项行标,形成了由252项标准构成的金融行标体系,支撑金融业健康发展。同时,为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17项金融行业标准已经立项,正在加紧研制。
三是团体标准蓬勃发展。金融自助设备运维服务、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等22项团标相继发布,较好地满足了金融团体自律需要。
根据介绍,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央行组织建立以资产管理产品介绍要素为代表的金融产品标准体系,助力构建跨市场金融产品的全流程、全链条统计监测框架,支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金融业监管方面,商业银行担保物信息描述规范等标准推动银行间和跨行业担保物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全程穿透监管提供基础性支撑,为信贷领域探索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应用奠定基础。
在金融科技产品治理方面,央行以标准落地实施为手段,推动将嵌入式应用软件、条码支付受理终端等11项金融科技产品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以标准助力金融科技安全与质量管理,切实提升金融科技监管和综合治理水平。
展望未来,范一飞指出,继续深化金融标准供给侧改革。高质量的金融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标准。当前,金融标准缺失、部分金融标准老旧问题依然突出。与信息技术标准相比,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标准仍然薄弱,标准内容的适用性仍需加强,金融机构标准工作机制建设有待完善,与满足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
提高金融标准供给质量,一方面,要补齐重点领域标准短板,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金融业应用的发展态势,加强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数据安全、分布式数据库等标准供给,加快制定精准扶贫、便民金融应用等普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另一方面,要前瞻性地做好标准预研,紧跟数字金融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做好国内标准需求预判研究,强化标准引领。
在范一飞看来,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标准实施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检测认证等多种方式保障金融标准落地,做好金融科技产品国推认证实施,切实以标准手段筑牢金融科技产品安全底线、引领金融科技产品质量建设。
来源: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心出品
必属精品
微信号:IFNC2013
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柒财经旗下自媒体平台,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行业舆论风向标。是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记者自媒体平台,是所有关心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人士的聚集地,汇集行业新鲜资讯,专注独家报道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