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莱阳城区出发,自西向东沿着204国道向烟台行驶的话,在路过莱阳段和海阳段时,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沿线很多村庄的名称,都带有一个“店”字或“铺”字。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经过的两个乡镇,分别是莱阳的山前店镇和海阳的徐家店镇。实际上,带有“店”字的村庄不仅限于此,还有倪家店、后店、岚店等,而带有铺(堡)字的村庄也不少,比如豹础铺、野夼堡、长沙堡等。
很多朋友心中或许会有疑问,为何有这么多村叫做某某店或某某铺呢?这就要从204国道的前身说起了。
如今的204国道,全称是烟沪线,它的前身是烟青一级公路。而烟青一级公路再往前追溯的话,就是老烟青公路支线,如果追溯到明清时期,那就是莱阳县到宁海州及福山县方向的官道。
按照古代的制度,官道上设有驿站和急递铺,前者是靠马力,后者是人力步行。驿站的数量相对有限,而急递铺是每个县都有,并且数量还比较多。
莱阳地处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位置,四通八达,因此境内的急递铺数量也比较多。其中,通往宁海、福山方向,在莱阳(包括海阳,清代雍正之前同属一个县)境内共有10个急递铺,自西向东分别是林家庄、庙后、唐家疃、山前(店)、豹础(铺)、秋口、坛山、兰家店、野夼(堡)、长沙(堡)。其中前五个在现在的莱阳市境内,后五个在现在的海阳市境内。开头提到的山前店、豹础铺、野夼堡、长沙堡都名列其中,而兰家店后来更名为徐家店。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县志当中提到的地名,很多后面也没有加上“店”或者“铺”,以豹础铺为例,实际上这个地名的原名叫豹础(豹形的石头),只不过这里设有急递铺,久而久之,人们也习惯了豹础铺的称呼。当然,有的村庄后来也没有加上“铺”,比如说唐家疃、秋口等村。
铺的含义是急递铺,这个就不多做解释。而根据地名资料的解释,店指的是古代有人在经营店铺,因为官道上来往的行人比较多,因此路边就形成了不少做生意的店。急递铺的数量有限,而店的数量没有限制,因此很多没设有急递铺的村庄,也形成了店铺,出现在了村名当中。
严格来说,山前店的原名叫做“山前”,这里既有店也有铺,理论上叫做山前店或者山前铺都可以,但最后选择是山前店。而兰家店原本名字中就有了个店,因此也没有必要再加上一个字。
在古代,交通建筑技术有限,因此道路以遵循好走为原则,通常不是直线。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干线公路讲究裁弯取直,因此新的204国道的线路,与古代的官道并不完全重合,一些原本位于官道上的村庄,现在距离国道就有了些距离,比如说豹础铺、野夼堡等,但大多数仍在沿线不远处,相对而言,交通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