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从2012年底至2019年底,吉林省发挥优势、创新模式,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多彩”的脱贫之路,为中国减贫脱贫贡献了吉林智慧。从“精准滴灌”到“靶向治疗”;从攻坚之勇到“绣花”之功,吉林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4月1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宣布靖宇县等9个县(市、区)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脱贫退出。至此,吉林省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
从2012年底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减少191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13.4%降至0.07%,148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年间,吉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责任体系:出台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从党政主要领导做起、常委同志带头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政策体系:坚持省委省政府县市双周调度例会制度和月度重点工作交流制度。从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再到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等9个方面的保障机制,结合行业部门的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涵盖了脱贫攻坚的主要领域;投入体系: 2012—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82.8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8.25亿元;动员体系: 13万多结对帮扶和驻村干部奋战在一线,贫困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群众满意度在96%以上。
依靠这样的精准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吉林精准施策、攻坚拔寨、尽锐出战。我省西部干旱少雨,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通榆县抓住家家庭院面积大的特点,紧扣市民的味蕾、市场的需求,搞起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庭院经济。依托县里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刘凤云在驻村干部的帮衬下,3000平米的院子建起温室大棚,种上了辣椒、茄子、白菜等错季蔬菜。
在通榆,像刘凤云这样的庭院经济户有14828户,户均增收2500元。放大到全省,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基本方略,4751个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带动了每个贫困户。做到户户有脱贫产业,人人有增收项目。汪清黑木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龙光东村“共享稻田”培育出响当当的品牌大米;靖宇“老农夫”每年实现销售收入破千万元,成为全省著名商标;千名第一书记代言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吉林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努力把资源优势变成脱贫优势、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特色种植养殖业扶贫等20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把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成了旅游村、蓝莓村、苹果村、奶牛村。许多贫困村的扶贫车间,正在成为精准脱贫“压舱石”、稳定就业“蓄水池”,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就业底盘。
吉林人凝心聚力,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交出了一份实打实的脱贫攻坚成绩单。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第三方入户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为9259.38元,总体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在中西部地区第一个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住院、慢病门诊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和80%,100325户贫困户存量危房全部完成改造,19.9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培育发展后劲才是真交账。全省各地纷纷把电商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发力点,把稳定、可靠、直接的农产品电商扶贫销售渠道,由以往的“加分项”变成了刚需。今天,龙井市助农直播活动在线上火热进行。当地特产木耳、速冻玉米、明太鱼、延边冷面、海兰江大米等15款特色产品,获得网友一致好评。2个小时的直播活动,吸引了近400万流量,下单5000余单,成交金额10万多元。
吉林省将通过实行“滴灌式”精准投入,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等方式,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等,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吉视短评:脱贫只是第一步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历时八年,吉林省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群众收入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一组组喜人的数据,见证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近在眼前。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紧紧盯住剩余贫困人口、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这三个一万人,保持“滴灌”和“绣花”的定力,紧紧扭住精准、反复压实责任。做到焦点精准、举措精准,接力奔跑,加劲冲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来源:吉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