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位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当家庭教育成为每一位父母生命中不可卸下的一份工作和责任时,我们更加在意的,或许是,究竟要不要给孩子设定限制。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例子。
最近热播剧《第二次也美好》中的两个小演员,大家应该不陌生。
一个,是被6年全职太太并有着孩童一般心态的母亲抚养大的儿子“豆哥”,
另一个是被一名曾经遭受人生众创的处女座律师父亲养大的的小女儿“果果”。
一个是绝对民主和绝对自由的家庭教育,一个是处处设定限制,无限包裹式的家庭教育。
不同家庭教育所带给孩子的巨大反差,如戏所见,这让很多父母不禁发问:
教育,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因此一直以来,不仅父母们,世界各地的教育学家们也在为孩子的“教育设限”所研究不止。
但设限本身的受众群体——孩子,他们并不希望受限,他们更希望遵从自然天性自由自在,所以当遭遇父母的限制时,孩子的不适恰恰就让父母对教育设限产生了怀疑,规矩难以生效,家长也因而教育受阻。
但其实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在我们人体大脑的内部有一块专门的区域,是用来设定限制条件、确保规矩被有效执行,帮助人来适应那些在遵守规矩时所产生的不适感,这块区域被称为:前额叶皮质。我们的孩子,也同样拥有。
前额叶皮质,是我们人体大脑中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区域。如果这个区域受损,人就无法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不尊重别人设立的限制条件,也会极其无视社会规则,这对于未来进入社会至关重要。
所以,帮助孩子“设定限制条件”是非常需要的,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从心灵上获取规则感受,更是从生理上帮助孩子成功建立“规则系统“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但在操作时,我们往往会忽视2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为孩子设定限制条件时的态度和时机。
态度,决定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基础也是最必要的客观存在。能够被孩子接受并长期接受的态度,才有助于为孩子坚定“设定限制”。
比如1岁的孩子此刻正在玩剪刀,在他对剪刀还没有正确概念和使用方法时,家长的态度应该是立即把你的孩子和剪刀隔离开。这种态度,基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充分绝对的保护,我们称之为——坚定而有力量的态度。
如果我们不坚定,没有力量,孩子会很容易从你的怀中挣脱开继续触碰那个危险的物品。所以,家庭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痛苦挣扎甚至无从下手时,大概可能就是我们的态度出现了问题。
在家长心中,要有一个准则,什么是孩子绝对不能做的,什么是孩子可以做的,当你要为孩子设定限制时,你就要按照自己设定的准则去严格执行,态度的严格会让孩子明白这件事的是与非,他会在家长态度的影响下内心自动产生“可以”与“不可以”的信号,从而发生行动力的扭转和改变。
坚定而有力量的态度,能够让孩子减少对外界不当行为的关联,也会有助于孩子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不过,很多家长也会在何时为孩子设定限制而苦恼。
对于孩子而言,规则的制定者是家长,但我们毕竟是孩子的家长,有时候,我们也要学会“适时而限”。举个例子,孩子周一到周五要上学要早睡早起,但是如果到了周末,孩子说“妈妈我想晚睡一会”,在家长看来,这个提议是否能被接受呢?
为孩子设定限制,是为了让孩子安全、拥有自控能力,但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一味的照本宣科固守金汤,周末,放松的两天,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孩子晚睡的请求。
因为在晚睡和早睡的事件比例中,我们更希望孩子大多数去遵守早睡,而并不是365天每天都遵守。
再比如,吃完饭要洗手不能把脏手蹭到沙发上,可是某一天家里来了小伙伴,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如果此刻家长要求孩子必须把手洗了才能玩,也许就打乱了孩子的热情,让孩子在其他小伙伴面前很不自在。
所以,何时设定限制条件,看起来是较为严肃的一件事,但又不像法律那样铁面无情。原则性问题,比如安全、环境、道德等,无时无刻都应该设定,但比如玩耍、晚睡、甚至耍小性子,这些小插曲,我们就没有必要严丝合缝的为孩子设立屏障。
教育孩子,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我们处处都在想如何让孩子既被管教得当,又不失活泼自由时,可以参考黄金法则。
孩子所有的行为都会在第一次形成大脑印象,继而演化成为他心中对于这件事的最初标准。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你应该及时阻止,不要寄希望于以后,也不要因为孩子小而不舍得管制。选择将孩子与不当行为隔离,就是在切断孩子的大脑神经元产生的第一次负面连接。立即执行,也为后续的教育工作节省了不少功夫。
纠正负面行为的发生比纠正20次错误的行为更加有效。与其和孩子总在打“迂回战”,不如在你和孩子的“战争”发生之前就立即熄灭战火,减少孩子对于错误的不断试探和触碰,而且,同样也为未来节省很多说教工作。
孩子的天性,一直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他们对错误的认知永远都是昨天的。这就使得家长不得不反反复复的在孩子面前强化限制的必要性,比如“妈妈要再和你认真的说一次,出去玩雪要戴手套”,从始到终,我们在坚持一个思路,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的贯彻是有必要而且是唯一的。
妈妈不允许孩子吃糖,可是爷爷奶奶为了哄孩子偶尔有会让孩子吃一个。但如果爷爷奶奶不允许孩子吃糖,和妈妈保持一致,孩子对于吃糖的事情就会形成唯一的概念——不允许吃。所以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的统一,是对孩子严格遵守限制条件的最大帮助。
没有一位家长会认为不冷静是对的,但如何保持冷静对待,却又很难。我们希望帮助孩子,希望和孩子产生平和的连接,那就必须要求家长们做到冷静对待;
因为当你冷静的处理和描述事情时,孩子的大脑是完全能够接受你的训导的,但如果相反,孩子只会在怒斥中处理情绪问题,忽视事情的本身。
充满信心的告诉孩子,为孩子设定限制,信心孩子一定能做到,不仅仅是家长要自我形成的一种教育心态,更是要传导给孩子让其相信自我能够改正和提升的一种精神。如果家长都没有信心,孩子也不会有改正的希望。
所有的教育,都是源于爱,我们更加希望孩子的大脑接受到的是给予爱的限制和约束,而不是控制。所以,充满爱意的眼神,语气,拥抱,会让孩子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接受家长的保护,接受教导。
走到教育的死胡同的时候,很多家长会想,是不是应该回到某一个起点重新走一遍,又或者将错就错继续走下去。
但也许我们从未知晓,在我们为孩子设定各种各种的限制条件时,态度、时机是最为重要的2个因素,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冷静对待,充满信心和爱意的在及时出现,并始终贯彻,家人统一,孩子被包裹着,被温暖着,所有的限制条件都不会再显得冷冰冰。
我是C位妈妈,一名专业育婴师,还有一个3岁的宝宝,如果您有任何带娃养娃的困扰和问题都可以咨询,当然我更愿意倾听所有妈妈的酸甜苦辣,除了带娃也能做你的闺蜜~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