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贵州水城特大山体滑坡:“隐藏灾害更危险”

2019-07-26     中国科学报

作者 | 辛雨 秦志伟

“近期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下雨,随处可见小型滑坡,还有山体落石……”这几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工程师陈美艳一直在贵州水城与水城县东部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调研工作。

7月23日21时20分,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时,陈美艳正在水城县宾馆,计划第二天和管委会一起调研水城县发耳、都格两个乡镇的3个猕猴桃基地。

其中,发耳镇一个猕猴桃基地距离灾害现场约十几公里。

据现场专家估计,此次滑坡总体方量达200万立方米。

“点、面、线”依次搜救

由于救援需要,陈美艳等人没有按原路线前进,选择了绕道前行。

“我们在水城县青林乡和米萝镇的试验地没受影响。但近期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下雨,随处可见小型滑坡,还有山体落石。”陈美艳说。

据水城县东部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山体滑坡灾害区一处300亩猕猴桃基地受灾严重,受灾面积约200亩,其中被埋约100亩。

基地管理房整体被埋,其中一位技术指导人员至今失联,其他人员无恙。

截至记者发稿时,贵州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现场共搜救被困群众26人,15人遇难,11人生还,仍有30人失联。现场搜救仍在积极进行。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全才研究员表示,人员施救工作关键要掌握好时间和空间的最佳安排,应坚持“点、面、线”依次搜救的理念。

即在第一时间首先关注有效信息指向(包括被困者亲人指定房屋位置)“点”的搜救;其次是针对村庄房屋区域“面”的搜救;最后才是根据滑坡滑动的方向进行“线”的搜救,即山体滑动轨迹,顺着滑动方向往“前”进行搜救。

“救援过程中,应高度注意险情监测,重点是坡面泥石流及沿冲沟泥石流问题。”王全才说,“此次山体滑坡是在暴雨作用下、地下水较丰富的情况下产生的滑坡,根据其特征分析,引起次生灾害的可能性不大,后续风险相对较小。”

另外,王全才提醒,在应急救援和处治滑坡时,应关注与此滑坡环境和本底条件相似的其他坡体的稳定问题。

他还表示,如果山体滑坡下游有较大河流,且滑坡面积较大,可能造成下游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

据悉,由于此次山体滑坡的滑坡体阻断峡谷,四周雨水流入汇集到低洼地带,形成了小型堰塞湖。不过,该堰塞湖已于7月24日清理完毕。

有共性可循

王全才指出,水是滑坡的“罪魁祸首”,本次滑坡残留的两个拉槽流水和前缘大量积水更能体现这一点。

因此,应该重视降雨量的监测预警和群防群治工作。

滑坡的发生都要经过一定的孕育时间,孕育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形迹象和可视性特殊现象,如裂缝和前缘出水问题,“所以大家应提高安全意识,注意坡体异常情况,如裂缝加大、清水变浑水等坡体失稳的前兆。”王全才说,这些迹象的发生给人们一定的反应时间,时间长短由滑坡的性质和岩性条件决定。

一般情况下,滑坡发生前均有一定的反应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破碎岩石滑坡往往变形期较长,而且进展缓慢,每次滑动后,可能会暂停一段时间;黄土遇水滑坡,不动则已,一旦滑动,会瞬间爆发,没有反应时间。

分析近几年发生的特大危害性山体滑坡事件,王全才认为有共性可寻。“有些灾害是隐性的,给人‘非常安全’的假象,从专业角度来说,这种隐藏的灾害更危险,危害也更大。”

王全才强调,滑坡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对于危害特别大的滑坡,有其特殊的环境条件和本底条件,如地震高烈度区、两沟交汇顶冲位置。

因此,王全才建议国家应重视特殊地带山体的滑坡隐患,并着手进行专业排查。“不是一般性排查,要从当地地形和环境条件出发,检查滑坡隐患。”

《中国科学报》 (2019-07-26 第1版 要闻 原题《专家解析贵州水城特大山体滑坡——“隐藏灾害更危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NAoL2wB8g2yegNDAk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