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向深圳借地建楼风波未过,最近又有传言香港将向珠海借地建楼,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港媒消息人士指中央正研究将大屿山以南、珠海市的桂山岛填海,然后租借给香港建造房屋,包括兴建大量公屋以供50万人居住。
方案参考“横琴模式”,在当地实施香港法律并由香港特区管辖,成为香港的第19个区。(“横琴模式”就是中央授权澳门特区,对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及相关延伸区,依照澳门特区法律实施管辖,直至2049年。)
也就是说如果借地成功,香港马上又要开始新一轮填海造陆计划并释放更多用地了,一时间香港填海的话题又被推上热潮。
这也让很多外地人不理解,为什么香港要向深圳珠海借地?香港本土不可以大规模填海吗?香港的土地问题怎么解决?
01
香港很缺地,填海是最优解
目前香港人口750万,总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北京的1/15、上海的1/6,人均住房面积才170呎,逼仄至极。
很难想象,香港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填海历史,填海地已达7027公顷,占香港陆地面积的6.7%,相当两个澳门的大小,养活了约200万人口,将近1/3人口。
从今天来看,香港很多繁华的地区都是填海地,当中包括德辅道以北的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东、启德机场、港澳码头、九龙湾及观塘商贸区等等的重要发展地方。
还有不少重要建筑物或者地标都座落填海区上,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及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等等。另外香港北区特色叮叮车路线,昔日也是海岸线,现在已成陆地。
那么为什么原有的土地不用来开发,却要去填海造陆呢?
这就牵扯到复杂的香港土地历史了。
香港本来面积就小,加上山形地势限制,现在香港有2/3的土地都是林地、草地、荒地、湿地和灌丛,剩下的采用于城市建设。
其中,用于兴建住宅,更是少之又少,只占总面积的7%,所以香港长久以来就是通过不断填海来缓解人口发展和住房压力的。
至于可用的陆地为什么没有用于开发,还涉及到香港丁权历史遗留问题,例如现在空置率很高的新界。
当年英国人租借新界定下丁屋制度,新界居民男丁每人一次可以申请建设一层不超过700平方英尺,大约65平米,不能超过三层的不完整产权房屋,相当于永久的村屋,这让新界很多地方无法开发。
再来就是城市规划也有问题,香港的楼房非常集中,又高又密,而且紧挨着商业区,导致现在看很多六七十年代的房子很旧很老,又没法拆,因为拆迁成本实在太高,市区根本没办法改造。
最后还有个别的地产商,早期屯了一些地却不开发使用,拉低陆地整体的使用率。
相比之下,填海成本低,没有征收障碍,成了香港解决住房问题的一大法宝。
目前填海每平方呎成本在1300至1500元,扣除交通基建配套及社区设施用地后,整体仍有一半土地可用作建屋。
理论上只要每平方卖地呎价达4000元,便稳赚不赔钱,更何况4000元对香港地价而言相当于“白菜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填海就是香港扩展用地的最佳方案之一。
那么也有人问了,既然填海这么划算,又能切实地解决住房问题,香港为什么不大规模填海造陆呢?
02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从客观来说,香港是不可能大规模填海造陆的。其原因一位名为“汉东钱秘书长”的知友解释得很清楚,我在这里引用他的分析说明:
“这是香港卫星图,首先看看地形。
第一,填海不能选在已经建设了海滨公园的地区,不然对海岸生态破坏严重,并且又要把海滨公园拆了,在新的海岸线重来,因此港岛南基本排除。
港岛南分布着深水湾,浅水湾,赤柱等沙滩度假区
第二,不能影响现有航道,尤其不能影响葵涌码头。青衣和深井基本排除,西贡北的海峡也排除(沙田海有多条旅游航线前往西贡区的岛屿)。
蓝色表示无法填海或者有很大困难
第三,已经划为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不能填海,新界最北边后海湾那里基本排除。
第四,不能离建成区太远,否则缺乏经济价值,建了也没有人去。沙头角,也就是深圳盐田区对面基本排除,西贡东和火石洲一带基本排除,大屿山南和西边基本排除。
第五,香港虽然建了很多新市镇,但除了第一批的荃湾,沙田,观塘外,并不强调产城合一和医疗休闲配套,就业中心还是集中在九龙南和港岛北,所以后期建设的“卧城”不能继续扩大,不然又是天水围悲剧(董先生当年的八万五就没有很好的规划,只是数字上达到目标,就搞出天水围这种全是住宅,缺乏商业和工业,也没有科技园提供就业的新市镇),天水围西侧的后海湾部分排除。
第六,考虑到赤腊角机场的影响,东涌新市镇填海规模不能太大,而且住宅比例不能太高,机场附近不适宜大规模人口居住。
这部分是计划中的填海区域,但要进一步扩大比较难
第七,久负盛名的旅游区不能做大规模填海,因此南丫岛和蒲台群岛等基本排除。
剩下的区域中,可以填海的有:
一、大屿山东
已经在规划中并由港府公布的大屿山东填海计划,搭配地铁和隧道,这里离就业中心九龙和港岛都近,并且有足够的海面用于填海,也不会挡住航道。
二、屯门南
用作屯门新市镇的扩大,可以依托西铁线作为轨道交通(但西铁线现在负荷太大,简直挤爆,不知道还能不能增加运量),但是因为青山那边有白海豚,环保方面估计有点困难。
红色区域是屯门南可填海区域,蓝色区域有白海豚
三、将军澳
将军澳的商住比还行,而且有条将军澳线,可以继续扩大城区,但科大那边的海面就没什么必要了,交通不是很方便,离市区又太远了。
红色部分靠近将军澳城区,蓝色部分靠近香港科技大学
四、大埔
大埔的海湾面积尚可,但是第一东铁线明显是无法覆盖填海区了,新建铁路线专门服务大埔也没什么必要。
而且大埔工业邨南边修有大埔海滨公园,工业区拓展起来有难度,如果不增加工业,那么住宅增多又会增加东铁的压力,尤其东铁正在搞跨海延伸至金钟,再加压力就太大了。
五、沙田
沙田海马料水那边小规模的填海是可以的,但没什么大的意义,马鞍山那边也搞了海滨公园,填海区域有限,而且现在住宅太多也是问题,马鞍山线现在压力不大。
但屯马线开通后也玄,其实从屯马线就能看出来,新界居住了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但新界西和新界东之间居然没有轨道交通,屯马线虽然连接屯门和马鞍山,但还是绕行九龙,现在没有,将来也没规划城门隧道同方向的地铁。说明新界东西人员往来不多,香港中心化问题比较严重。
马料水填海区域,曾经提过,但又被否了
香港新界东西交通远远不如新界与九龙和港岛,尽管新界住了一半的香港人
其他的就没了……看着到处是海,实际上能填的非常少。“
填海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都备受香港人关注,毕竟填一块就少一块,它不像隔壁的深圳,平原面积大,可用于开发的陆地广,实在不够还可以考虑开发周边城市。
相比深圳,香港的填海则完全是刚需,而且填了也还是不够用,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香港的房价总是降不下来。
在香港生活居住过的人都能认识到,长久以来香港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非住房问题,但住房却最能激发民间的不满。
相信如果中央出手,借周边城市荒地如桂山岛给香港填海后开发,一方面可以帮助香港缓解不少压力。另一方面香港以合理的租借费用,考虑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亦可以实现香港珠海的互利共赢。
如此一来,香港与珠海的紧密合作更会带旺港珠澳大桥,进而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融合发展,也不失为一个合家欢的好结局。
更多香港热点资讯、香港身份办理、留学问题,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银河港事通”。
或联系银河编辑:yinhejituan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