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领域,业内人士一般将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放在一起统称为“三评”。这“三评”对于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来说十分重要,树立什么样的标准和导向不仅关系着机构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乎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
好消息来了!辽宁的“三评”制度改革终于落地。日前,辽宁发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在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和完善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评价制度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细则。意见还提出了啥,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了更好地深化“三评”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优化“三评”工作布局、完善评价机制、提高质量效率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科学、高效、务实、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基本确立,科技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潜能活力竞相迸发,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意见不仅是指挥棒,更是风向标。辽报君相信,辽宁一条条务实的改革举措,定能营造出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 科研生态环境,让辽宁的科技人才更好地推动辽宁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突破障碍束缚。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
——坚持尊重规律,构建科学体系。科学确定评价目标、指标和方法,简化优化流程,为科研人员和机构松绑减负。
——坚持分类评价,释放创新活力。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和同行评议;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公益导向和社会评价;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产业导向和市场绩效评价。
——坚持客观公正,营造良好环境。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关于项目评审:
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
1.完善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在指南编制过程中,更加突出产业需求导向,充分吸收相关部门、行业、科技界、产业界共同参与,吸纳多方意见。推进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年度申报指南定期发布。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决策、突发事件等可单独下达指南,组织立项。辽宁省科技计划针对不同类型项目采取差异化组织实施方式。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指南应注重研究的政治方向、学术创新、社会效益、实践价值等。
2.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保证评审轮次和方法的同一性,避免评审结果出现争议。逐步采取视频评审、电话录音、评审结果反馈、立项公示等,满足项目申报人对评审全过程的申诉、查询和追溯要求。建立项目负责人科研背景核查制度。避免将论文专著、专利授权、荣誉称号、承担课题、奖励等作为限制性条件。
3.完善评审专家选取使用。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科学确定评审专家遴选条件和专家组组成原则,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与产业应用结合紧密的项目,要增加懂市场、懂生产和懂经营管理的评审专家数量。
4.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合理确定专家的评审项目数、总时长、项目汇报和质询答辩时间等工作量,会议评审前应组织专家审阅申报材料。
5.严格项目成果评价验收。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科研成果管理负主体责任,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拟公布的科研成果开展真实性审查。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类项目,要在验收后不定期组织现场抽查和后评估。
6.落实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改革现行推荐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单位)提名的制度。建立定标定额评审制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实行按等级提名,在提名等级内独立评审表决,不再获得其他等级奖励。
关于人才评价:
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1.统筹科技人才计划。建立互联互通的人才项目申报查重机制及处理办法,避免同一人才同时享受多个类似人才项目支持。要细分支持对象,明确人才发展阶段,科学合理地设置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科技人才计划,优化人才计划结构。
2.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能力、业绩和贡献,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称号的片面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将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研发成果原创性,尤其是将围绕辽宁振兴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及技术研发服务的绩效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3.推进重点领域 (产业、行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在对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类型科研人才的评价中,论文发表引用情况等仅作为评价参考。对工程技术人才、医疗卫生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重点领域(产业、行业)科技人才,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制定 “一人一策” “一事一议”的个性化、多元化人才评价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在辽宁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追求卓越。
4.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引导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避免学术头衔、人才称号与薪酬待遇、学术资源配置简单、直接挂钩。引导人才良性竞争和有序流动,辽西北地区的科技人才因政策倾斜因素获得的省级人才称号、人才项目等支持,在支持周期内原则上不得跟随人员向省内其他地区流转。
5.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支持用人单位健全科技人才评价组织管理,结合本单位需求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对开展自主评价的单位,相关管理部门不再进行资格审批。
关于机构评估:
完善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评价制度
完善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评价考核体系。对现有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进行优化整合,确定统一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方式、标准和程序,保证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评价标准统一、功能定位准确、任务目标清晰、运行机制灵活、创新绩效显著。建立和完善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的年度报告制度、定期评价考核制度和与评价结果挂钩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以评促建、以升促建、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李爽
审核:董毅、佟光
辽宁之声——辽宁声音,民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