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徐克在新艺城电影公司幕后的金公主院线的支持下创办了“电影工作室”,他的电影事业也就此开始起飞。据徐克透露,他的初衷是想搞一家能聚在一起拍戏的工作坊,但随着制作的电影多了起来,“电影工作室”渐渐成为了当时香港影坛最炙手可热的电影公司。
在“电影工作室”制作的多部电影中,徐克曾坦言自己最喜欢的就是1984年的《上海之夜》,那影片又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咱们就来聊聊。
抗战时期,落魄的作曲家董国民(钟镇涛饰)准备上前线当兵,临行前夜在苏州桥下邂逅了女子阿舒(张艾嘉饰)。两人聊得挺投缘,约定胜利后来桥下相见。但由于桥下光线比较暗,两人当时没看清对方长什么样子。
十年后,阿舒成了一名舞小姐,意外收留了来上海讨生活的小板凳(叶倩文饰)。董国民复员回到上海,和叔叔(田青饰)一起谋生,并巧合地住在阿舒楼上。三人经常见面,还闹出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窘事:譬如阿舒让小板凳去当幼儿园老师,却无心插柳让她成了月历皇后;董国民多次来广播电台都不被重视,却因歌星周小仙喜欢自己的歌而被另眼看待。
在相处过程中,小板凳对董国民渐渐产生了好感,但董国民还一直渴望能找到十年前的故人。
影片接近尾声时,董国民和阿舒在天台相认,但阿舒为了成全小板凳,和丁大班一起坐上了开往香港的火车。董国民闻讯赶来,爬上火车,与阿舒说明情况并一同前往香港……
影片表面上是一出精彩的市井闹剧,但本质上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强烈批判。如董国民叔叔的那句“现在世界乱糟糟,做小丑最聪明了”;还有董国民在遇到伯乐之前的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以及战后物价飞涨,投机者们大发国难财……乱世的残酷,透过电影里的众多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徐克的表达侧重点并非在此,而是通过乱世的残酷,来凸现那个特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善意。不管是董国民与阿舒在桥底下的承诺,还是黄小仙对董国民才华无条件的赏识,还是影片最后小板凳对董国民与阿舒的成全。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才会做出的事情。在外人眼中光鲜亮丽、不可一世的她们,往往都有着一颗天真、纯净、简单的内心。
片子里三人的复杂关系与“轻生”被救下,明显致敬了《马路天使》与《十字街头》。但与之不同的是,影片里有很多生活化,以及很幽默、夸张的处理。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叶倩文饰演的小板凳这一角色。前期来到上海时,她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夸张的面部表情体现出她的可爱。而到了后期她渐渐适应上海的游戏规则,就变得端庄持重。
与小板凳完全不同的,是片子里张艾嘉饰演的阿舒。她所代表的是时代浪潮中,不依靠男人、崇尚独立、自由的那类女性形象。她选择收留小板凳,正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告诉小板凳不要做寄生虫,告诉她参加酒会时不要喝酒,这都体现了她的善意。她大部分时候保持着“一本正经”的状态,但很多笑点也正是因为她“一本正经”而产生的。
她穿睡衣时的慵懒与娇媚,穿旗袍时的典雅与端庄,在片子里的几个造型,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张艾嘉的美。
如果说两位女性角色的成功选取,使得影片成功了一半的话,那么徐克导演对于片子里情节的精巧设计,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这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莫过于影片中段,阿舒被雨淋湿后,来董国民房间里换衣服的那场戏。
这段5分钟左右的戏,是很好的用空间结构变化,来展现人物关系的例子。最开始房间里只有一个小偷,后来又进来了董国民和阿舒,后来又进来了小板凳,以及董国民的好朋友。徐克导演用这样一场戏,来展现了五个人的关系,既兼顾了叙事效率,又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后来徐克的《刀马旦》、《惊魂记》等影片,也有这种“捉迷藏”式的室内戏设计。
那么《上海之夜》为何会是徐克电影中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呢?小编觉得是因为这部电影能体现徐克对于电影的初心。透过《上海之夜》,能看到他在尝试着平衡娱乐性与社会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拍赚钱的爆米花喜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在此后的创作生涯里,并不局限于某类题材的创作,而是希望能推陈出新,这也是徐克能取得如今成就的主要原因。(麦克疯说电影·张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