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幕的2023慕尼黑车展上,大放异彩的除了中国电动车企业,还有中国电池天团。
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欣旺达等电池企业组团亮相慕尼黑,而德国总理朔尔茨唯一到访的中国企业展台,就是宁德时代的。
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中国电池企业也在怒刷存在感。
9月6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全资公司亿纬美国与Electrified Power、Daimler Truck、PACCAR 设立合资公司,在美国投资建设电池产能。
9月8日,国轩高科宣布斥资20亿美元,在伊利诺伊州坎卡基县曼特诺新建电动汽车电池超级工厂。该项目也成为了伊利诺伊州史上金额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投资。
面对内卷加剧、产能过剩的国内市场,中国电池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尽管欧美市场风险和挑战很大,但是依然阻挡不住他们的出海步伐。
亿纬、国轩先后登陆美国
亿纬锂能这次在美国建厂,采用了和此前宁德时代类似的合资方式,只不过亿纬锂能在合资公司的存在感更低,拟出资不超过1.5亿美元,仅持有合资公司10%的股权。
与之合资的另外三家企业则是大有来头,Electrified Power是康明斯专为此项目成立的全资子公司,Daimler Truck控股股东是戴姆勒卡车公司,PACCAR是美国大型卡车制造商。
另外三家企业分别持有合资公司30%股权,是合资企业的主导方,虽然亿纬锂能话语权很小,但是能够顺利在美国建厂,且直接绑定了三个大客户,回报还是很大的。
并且由于中重型商用卡车不受《通胀削减法案》限制,所以亿纬锂能此次在美国建厂也不受该法案影响。
另一边,在州长J.B. Pritzker的见证下,伊利诺伊州迎来了“世界领先的电池厂商”国轩高科落户,这座工厂计划明年投产,届时将生产10GWh的锂离子电池组和40GWh的锂离子电池芯。
为此伊利诺伊州拿出了共计5.26亿美元的补贴,诚意十足。当然对国轩高科的要求也相当高,要求对方至少投资19亿美元,且创造的2600个就业岗位的工资,要比当地市场价格高出2成。
除了这座电池工厂,国轩高科去年10月还宣布投资24亿美元,在密歇根州建造电池材料项目,包括一座年产15万吨电池正极材料的工厂,和两座年产5万吨电池负极材料的工厂,今年6月该项目已获联邦政府批准。
国轩高科能够顺利在美国建厂,有一个其他国内电池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就是其第一大股东是大众中国,有德国第一大汽车集团的出资,更利于国轩高科的海外拓展。
对于进军美国市场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挑战,亿纬锂能和国轩高科都表示此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评估。
对于中国电池企业们来说,赴美建厂虽然存在风险,不过回报同样丰厚。毕竟眼下的美国电动车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处在爆发前夜,与几年前的中国市场类似。
眼瞅着日韩电池企业纷纷在美国投资建厂,中国企业怎能甘于落后呢?
危与机并存
对中国电池企业来说,国内市场的生存压力前所未有的大。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现有产能加上规划中的产能,累计接近3000GWh,对应的是4000万辆的装车量,而实际上每年国内的新能源车加上燃油车一共也就是2000万辆左右的规模。
国内电池产能过剩,欧美的电动车市场则正在爆发期,面临着巨大的电池产能缺口,中国电池企业出海势在必行。
亿纬锂能除了进军北美,不久前还宣布了与克罗地亚Rimac签署谅解备忘录,获得后者的动力电池定点。同一天还宣布获得了通用汽车12V锂电池系统定点。
国轩高科在北美之外,还已经完成了德国、印度、越南三大海外基地的战略布局。比亚迪7月宣布将在巴西建造从事电池材料加工的工厂,宁德时代6月宣布将在泰国建立电动汽车电池厂。
当然中国电池企业出海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摩擦的不断升级。7月,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在美国合资建厂的项目,遭到了众议院的调查;8月匈牙利反对党人士表示欧盟将调查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的用水情况。
除了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欧洲也在8月17日生效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针对在欧盟本地生产及进口的电池提出了三点强制性要求,包括:
需要提供包含电池矿物来源、稀有金属含量、电池循环次数等详细信息的电池护照;
设定了动力电池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规定企业要对生产或使用的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并规定了具体的比例及时间节点;
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计算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上游原材料、产品生产、运输、报废和回收。
欧盟设下的“碳门槛”,对中国电池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当然头部企业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慕尼黑车展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发表演讲时特意提到,近年来宁德时代每年披露ESG报告,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已经能做到电池中所有有价金属的全回收。
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来说,要生存,出海是必选项,尽管取经之路会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也没有退路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