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了,德国祭大招应对能源危机,光伏迎来大机遇?

2022-03-03   价值线传媒

原标题:急了,德国祭大招应对能源危机,光伏迎来大机遇?

俄乌局势,竟推动了欧洲能源转型的大势。

2月28日,德国气候部门提出了一个新的立法草案,拟将100%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较此前目标提前15年。

此举或是德国相关部门对目前能源过于依赖俄罗斯的反思。

事实上,近期光伏板块持续逆势走强,此番德国祭出大招,又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A

德国提出新目标

提前15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

刚刚,德国突然宣布能源转型。

28日,德国气候部门提出新的立法草案,拟将100%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较此前目标提前15年。

为完成此目标,该部门还提出2035年前可再生能源装机规划,由各部委投票表决。其中光伏新增装机从2022年的7GW逐步增加到2028年的20GW,而后保持该水平直至2035年。据此计算,2021-2025年德国装机CAGR将达到32%。

此前,德国计划到2030年将太阳能装机容量从100GW提高到150GW,但随后上调了预期,去年12月,德国新联合政府曾提出2030年实现80%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的类似目标,且届时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将达200GW。

尽管本次立法草案所设的目标与上述目标在规模上相仿,但前者对每年装机又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因而进一步强化了德国光伏市场高增长的预期。

如果德国想要实现能源转型和气候中性目标,就必须大规模地增加太阳能光伏、风能和太阳能热发电量。“为了利用可再生能源满足100%的电力需求,我们必须安装比现在高出6-8倍的光伏产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能源系统与能源管理小组负责人Christoph Kost表示。

B

俄乌危机带来的能源焦虑

对于此举,外界更倾向于,这是德国因俄乌战争而采取的能源焦虑。

2020年,俄罗斯是全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欧洲超过30%的天然气由俄罗斯供应。德国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更甚,有超过一半的天然气供应份额来源于俄罗斯。

随着俄乌冲突爆发,有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之称的ICE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从80.7欧元增长至102.5欧元,涨幅26.8%。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工业占据了35%的天然气消费。如天然气价格进一步上涨,或给该国能源密集型行业带来沉重打击。

此时,光伏的优势就开始显现。一方面,传统能源成本上涨,有望进一步凸显光伏“更经济”属性;另一方面,光伏发电对燃料资源不依赖,实现能源自给“更安全“。

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近日表态称,俄乌战争爆发促使德国改变其能源计划,未来可能扩大对煤炭的使用,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但将煤炭的使用延长到2030年以后可能会带来风险。从长远看,在能源安全方面,除了可再生能源之外别无选择。

C

将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怎样的机会?

德国和欧盟对光伏需求的迫切性,无疑为中国的光伏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事实上,德国是最早大规模应用光伏技术的国家,光伏发电量曾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光伏技术的崛起也得益于德国对光伏的大规模应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德国政府利用税收优惠大力推广屋顶太阳能电池板计划,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专家,吸引了很多中国企业制造太阳能电池板,以满足德国国内的强劲需求。

中国的光伏企业由此迅猛发展,到2012年时,英利、尚德等国内最早一批光伏企业就已经在欧洲混的风生水起。彼时,中国的光伏产业在欧洲抢下了70%的市场份额。

就在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欧盟于2012年9月6日突然宣布对中国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当时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

这次“双反”,给当时的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致命打击。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占比锐减至不足30%,并最终导致了国内光伏企业的大洗牌,昔日龙头尚德、英利等相继宣布破产和重组。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如今摆在欧盟面前的,是减排重压之下又不得不面对天然气极度依赖俄罗斯的窘境,大力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似乎成为了唯一出路。

但欧盟和德国需要面对的另一个现实是,中国已在光伏产业统治了全球。据机构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光伏的四大环节中全部位居全球第一,其中:

硅料产能达45.7万吨,占全球的75.16%;

硅片产能达240GW,占全球的97.01%;

电池片产能达201.2GW,占全球的80.67%;

组件产能达244.3GW,占全球的76.34%。

出口数据更加印证了这一点。2021年,中国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出口总额达到了284.3亿美元,同比大增43.9%。其中组件出口额达246.1亿美元,出口量达98.5GW,全部创下历史新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欧盟去慢慢打造自己的光伏产业链。想要大力发展光伏,就很难绕开中国,十年前那一幕自然也就不会再现。

欧盟和德国需要中国光伏,中国光伏也同样需要欧盟和德国。

过去的2021年,欧盟27个成员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25.9GW,同比增长34%,为历史最好一年。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近日也表示,欧洲市场2021年增幅最大,是中国光伏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占到出口总额的接近40%。尤其是组件领域,欧洲一跃超过亚洲,成为中国最大的组件出口市场,占比达43.9%。

具体到国家,德国仍然稳居欧盟第一,2021年新增装机5.3GW,占欧盟新增装机量的20.46%。按照德国政府新制定的200GW装机目标计算,未来9年的德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相比2021年近乎翻倍,可谓市场空间巨大。

欧盟和德国带来的超预期的需求,势必会带动国内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发展。在各环节中,又尤以最为靠近客户端的组件环节最为受益。

目前,组件环节已形成了非常稳固的竞争格局。

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组件供应商CR10》排名中,2021年光伏组件出货排名TOP5分别为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阿特斯。CR5集中度也进一步提升,从2020年的65%提升至75%左右。

伴随着集中度的提升,组件厂商的壁垒也在逐渐增强,同时,由于硅料企业的不断扩产,预计22-23年上游原材料将处于降价阶段,组件企业盈利有望企稳回升。

股价的表现印证了市场的判断。去年底以来,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赛道曾迎来一波大调整,甚至有些公司的股价一度腰斩。但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这三家以组件起家的公司,其股价却始终坚挺。其中,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几乎没怎么跌,随着近期的一波上涨,离历史新高仅一步之遥。而刚刚回到A股上市的晶科能源较首日开盘价已大涨近50%。

俄乌战争,或让在海外市场占据优势的龙头组件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据价值线统计,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三家以组件起家的公司,其海外市场营收分别为127.05亿、100.90亿、131.82亿,占比分别为62.94%、62.31%、83.82%。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德国和欧盟的光伏装机以分布式光伏为主,其中德国的分布式光伏占据全部光伏装机的近七成。因此,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占据优势的组件企业可能会更有优势。

根据索比光伏网数据,天合光能和隆基股份在分布式光伏中居于领先地位,二者合计占据约40%市场份额。晶澳、阿特斯、晶科则依次紧随其后。

D

结语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出口欧盟,其实还有一个大杀器,那就是《中欧投资协定》。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欧投资协定》被欧洲议会“冻结”。直到德国新政府上台,事情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新任总理朔尔茨此前表示,希望《中欧投资协定》能够尽快落地。此次俄乌战争,不知是否会加快《中欧投资协定》尽快达成,但无论如何,中国的光伏产业,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机遇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