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18强赛大名单公布后,球迷们的情绪如过山车般起伏。虽然伊万的挑选标准声称极为严苛,但最终名单是否真正符合预期呢?上海申花和山东泰山贡献了14名球员,其中申花以8人领跑。虽然这两支球队表现强劲,但这种球员分布是否合理?相比之下,上海海港和成都蓉城却显得默默无闻。上海海港仅有4名球员入选,而成都蓉城甚至没有一人入选,这种情况是否反映了名单中存在的“厚此薄彼”?
中场配置同样引发关注。面对日本和沙特这样的强敌,国足中场的工兵型球员虽能跑能抢,但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控球能力,这让人担心是否能在比赛中有效应对对手的传控实力。伊万的战术安排是否能够经得起考验?单凭几名球员的硬拼是否足以应对复杂的比赛局面?
另一个问题是上海海港和成都蓉城球员的冷清现象。上海海港作为联赛领头羊,国脚名额应不至如此稀少;成都蓉城虽排名第三,名单中却毫无代表。韦世豪因禁赛状态受影响,但其他球员是否真的实力不足?这让人怀疑伊万的选人标准是否过于偏颇。
门将的选择同样令人费解。此次带了4名门将,通常来说3名足以应对各种比赛情况。多出的一个名额是否暗示着对门将位置的过度担忧,或者背后隐藏着其他考量?这样的选择是否会削弱其他位置的实力?
伊万一贯偏爱单后腰战术,但此次却召入了4名后腰,似乎暗示了战术上的调整。单后腰战术可能在现状下难以应对前场火力不足的问题。伊万是否真的准备放弃老战术,转而采用双后腰以增强防守?这种变化是否能带来显著效果,还是只是一次冒险尝试?
伊万的选人标准以“使命感”、“积极态度”和“联赛表现”为主,听起来无懈可击,但是否在强敌面前显得过于理想化?未来的比赛将检验这份名单的实际效果,伊万的选择标准和战术调整将会是“开天辟地”还是“竹篮打水”,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