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云
和平教育是一项变革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践行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致力于推动深远的社会变革,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日益紧密相连,和平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我国高校推行和平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期待,是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培养栋梁之材。
完善和平教育制度建设。首先,高校应优先培育和平教育师资力量,建立多学科、高素质教师团队,定期举办和平教育集体备课会,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和地区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和平教育课程,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块,保障和平教育的高质量实施。同时,为教师提供系统专业的和平教育培训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对和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运用。其次,加强和平教育各类资源保障。高校可开辟图书馆和平教育专区,增设相关图书和数字资源库;提供科研资助和项目支持,激励教师开展和平教育研究并将成果融入教学实践,综合提升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最后,高校应通过具体的政策支持,如课时补贴、教学奖励等,鼓励教师依据个人专业特长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估课程实施效果,持续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整合和平教育课程资源。应将和平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课程设计遵照整体规划与细微嵌入相结合,将抽象理论融入具体、生动的和平教学案例,以“立德树人”为融入主线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针对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部分,可着重阐释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及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具体表现,增强学生对我国和平理念、主张、国家战略的理解认同。在“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中,通过详细讲授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战争暴力对人类的毁灭性伤害。同时,开设和平教育通识课程,普及和平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暴力、和平、和解、非暴力等概念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冲突处理能力。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平台,推动和平教育跨学科发展。和平教育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众多领域,高校可组织不同学院共建和平教育中心,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如“气候变化与生态正义”“经济福祉与社会冲突”等,学生可在相关学科教师指导下,深入探究和平理论内涵。
创新和平教育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浪潮下,新媒体技术正在重塑高校教育生态。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校园课堂。强化教学互动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教师在互动平台上发布暴力冲突案例、社会时事等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互动,突破传统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帮助教师及时准确捕捉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策略调整。提供和平教育网络资源共享服务,开设线上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和平教育的广泛普及,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促进数字教学的综合运用。从倾听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兴趣入手,结合当下科技发展趋势,注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和平与冲突场景,增加学习趣味性和动力。
营造校园和平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它是高校在育人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组织并参与各类和平社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推动和平理念的校内传播与实践。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平台,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和平文化交流环境。开展和平主题文化活动,如电影节、文化节、音乐会和艺术展览,通过文化体验提高大学生对和平议题的关注。
加强和平教育实践教学。一是高校应加强统筹规划,与非政府组织、和平机构、福利机构和国际援助项目建立合作关系,创建和平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整合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和平实践场所。二是加强过程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支教、社区服务、和平宣讲等社会活动,将和平理论付诸实践。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提供国际志愿服务和国际和平组织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四是开展项目式实践学习,组建跨学科学生团队深入分析当前各类社会暴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与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专业学生合作,设计并推广社会福利方案。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深化对和平教育内涵的价值理解。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化空间视域下英国战争景观遗产的记忆转向研究”〈23HQB045〉、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专项课题重点资助项目“方志视域下南京和平文化传承研究”〈23SFZA-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