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首发暨东莞历代乡邦文献整理成果展在莞图举行

2023-12-15   搜狐城市-东莞

原标题:《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首发暨东莞历代乡邦文献整理成果展在莞图举行

作为“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68册)已于近期完成出版。适逢今年莞城图书馆开馆十五周年,为进一步弘扬莞邑文化,彰显东莞文化软实力,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莞城街道办事处主办,莞城图书馆承办的“《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首发暨‘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东莞历代乡邦文献整理成果展’开幕式”于12月15日上午在莞城图书馆举行。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潘咏怡,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黄少刚,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李庆新,广东人民出版社华人文化编辑中心主任王俊辉,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国康,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莞城街道党工委委员萧健峰,莞城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汪泓,《东莞历史文献丛书》总顾问、莞城图书馆荣誉馆长杨宝霖等嘉宾共同出席首发仪式。

在开幕仪式上,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表示,莞城作为东莞千年文脉所在,自觉担起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任,盘活历史文化、激活文化产业、讲述莞城故事,以文化的软实力赋能发展的硬实力。“同时,衷心希望大家能继续关心和支持莞城,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推动莞城的文化事业出新出彩。”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潘咏怡致辞表示,《东莞历史文献丛书》为了解、研究东莞历史文化提供最重要的文献保障,是东莞有史以来最大的丛书。她充分肯定了本次《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及其史料价值,“第二辑的出版,不仅是东莞地方文献出版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文化盛举。”

东莞史上规模最大、最完备的历史文献出版项目又添新书

2015年,借《广州大典》出版之东风,为抢救东莞历代文献遗存,莞城图书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影印”的方式立项出版大型地方历史文献集成——《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目前已出版了115册,收入了上起宋代、下迄民国,有关东莞历史文化的著述和东莞人士的著述共520种,是东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完备的出版项目。其中,第一辑(47册)于2017年出版问世。

此次首发的《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共68册,主要收录了晚清至民国的东莞文献321种,内容涵盖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法律、经济、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医学、农学等学科。与第一辑相比,第二辑收录的文献种类更为多样,一大亮点是收录了数量众多的东莞族谱和民国期刊。该辑丛书于2019年还获得了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100万的扶持。

在乡邦文献中寻绎莞邑文化的历史肌理

藉《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首发之际,莞城图书馆继续打造“一书一展”品牌,精心策划了“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东莞历代乡邦文献整理成果展”。展览以“图文+文献”的形式,首次系统梳理东莞自古以来整理乡邦文献的突出成果,分“岭南名邑 人文渊薮”、“潜德幽光 先贤遗范”、“盛世修典 庚续文脉”三大部分,展示了东莞乡邦文献得以流传的深厚底蕴,古代诗歌总集、方志、族谱等不同类别文献的整理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政府机构和文化单位整理前人著作方面的重要成果。展出的古籍及民国文献近20种,1949年以后出版的东莞乡邦文献近60种(逾250册)。展期至2024年3月31日。

杨宝霖在展览现场翻阅文献

现场展出《东莞诗录》《明史窃》等古籍文献

多样的配套活动丰富乡邦文献内涵

为让读者深入了解东莞的乡邦文献,莞城图书馆还特别邀请到东莞文史专家、《东莞历史文献丛书》顾问之一、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先生在12月中旬来馆为读者带来一场名为“发潜德之幽光,扬乡邦之文脉”的《东莞历史文献丛书》出版专题讲座,详细讲解《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历程,以及历代乡贤对东莞文献的搜集整理做出的重要贡献等。

展览期间,为了让读者在纸与墨之间感受莞邑文化的独特魅力,莞城图书馆还将开展八期雕版印刷体验活动,每半个月举办一期。活动特别选取了【康熙】《东莞县志》序言首页,制作成木质雕版,让读者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工艺,并亲自体验上墨、印刷等制作流程,感受传统印刷技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本次展览还为“打卡一族”精心准备了多款别具意义的专题印章,关注莞城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有机会免费获得一本精致的《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的主题集章册。

附:

地方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的有益尝试

——《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编纂整理和出版过程回顾

广东东莞一地,自晋咸和六年(331)立县以来,当地历代先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献典籍。据清末东莞籍探花陈伯陶所编《东莞县志·艺文略》统计,至清同治年间,莞人著述就有889种,28433卷。而同治至民国近九十年间,莞人著述又增加了上百种。以一邑而论,东莞的文化家底不可谓不丰厚。然而数百年来,莞人文献迭遭天灾兵燹和人为的破坏,至今岿然尚存者已然不多,侥幸流传下来的也大多散落在海内外公藏单位及私人藏家手中。

正如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先生所说,东莞的文献古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目无书”,一种是“有书无目”。在这种情况之下,研究者想要寻找到与东莞相关的文献资料就十分不便了。有鉴于此,自2015年起,东莞市莞城图书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启动了大型地方历史文献编纂出版项目——《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简称“第一辑”),项目从2014年即已开始筹备,其宗旨在于系统搜集和整理东莞文献典籍,保护和传承东莞历史文化,推动学术研究。

该项目耗时四年,依托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这一古籍研究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对东莞地方文献进行了广泛的征集,收录了上起宋代下迄民国的199种古籍,成书47册。该丛书于2017年12月出版。随后,到2019年,《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编纂出版项目又宣布启动。

作为第一辑的延续,第二辑文献收录范围与第一辑完全一致:内容上收录有关东莞历史文化的著述和东莞人士的著述,地域上包括明、清、民国时期东莞县所辖地区域,时间上以1949年为下限。第二辑虽然是第一辑的续作,但是却不乏亮点。第一辑收录的199种文献仅为刻本、抄本、石印本等线装古籍,而第二辑收录的版本类型更为多样化,还包括了近代以来才出现的铅印本、油印本等,收录文献的规模也更大。第二辑收录东莞地方文献321种,其中古籍53种、民国文献237种、期刊31种,成书68册。该丛书于2022年11月出版。

《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一辑)

《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

《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收录的文献分为古籍类、民国文献、期刊类。古籍类收录明清时期莞人的诗文别集、总集、族谱等,底本均为线装古籍,是第一辑编纂时因一时难以征集而漏收的文献,不少为未经刊刻之稿本、抄本。这些版本通过各种渠道沟通才得以征集回来,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史料价值。如明熊文凤纂修的《熊氏家乘》抄本,清孔槐纂修的《孔氏家谱》抄本,清李继燕撰的《拓花词稿》,邓仪辉纂修的《茶山邓氏家谱》抄本,著名莞籍考古家、古文字学家容庚辑录的《容氏家乘》稿本,均为难得一见的莞邑文献。

容庚辑录的《容氏家乘》稿本封面

《熊氏家乘·熊氏族谱序》首页

民国文献类收录了民国时期东莞籍学者如容肇祖、陈安仁、张荫麟、袁振英、郑师许、邓植仪、伦明、莫伯骥等人的著作,涵盖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政治、法律、文学等领域。如容肇祖成名之作《明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大辞典》谓此书具有开拓性作用;此书在国内学界影响颇大,同时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陈安仁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大纲》《中国近代经济史纲》《中国农业经济史》等,对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史学奇才张荫麟,其《中国史纲》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中国史,内容深刻,为学界瞩目,顾颉刚将此书列为中国新史学中较为理想的7部通史著作之一。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者、广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袁振英,他在进行革命工作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著述,如《易卜生传》《性的危机》,还翻译了《革命与进化》《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等。邓植仪是近代农学家、土壤学家,一生专注于农业与土壤研究、教学,第二辑收录其《广东土壤提要初集》《广东土壤调查暂行办法》等。伦明是近代著名藏书家、学者,第二辑除收录其影响较大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还收录了多部伦氏稿本,如《读未见书斋书录》《续书楼读书记》《渔洋山人著书考》《清代及今人文集著者索引》等,弥足珍贵。莫伯骥酷嗜藏书,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以收藏之丰、版本之精称冠岭南,编有《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在第二辑中均有收录。这些文献集中展现了民国时期东莞学人的学术成就,反映了当时的学术脉络。

袁振英著《易卜生传》封面

莫伯骥著《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

期刊类收录了民国时期在东莞出版,以及内容与东莞相关的期刊,包括伦达如等编《留省东莞学会杂志》第一期(1919年4月)、东莞勉行善社编《东莞勉行善社月志》第二期第六册(1929年3月)、东莞中学校抗日救国会编《东莞中学校抗日救国会特刊》第二期(1932年)、东莞县立第一小学校编《东莞县立第一小学校刊》第一期(1935年1月)、第二期(1936年2月)、东莞明伦堂沙田整理委员会编《东莞明伦堂沙田整理委员会年刊》(1941年7月)、《东莞明伦堂董事会年刊》第二辑(1949年1月)等。这些期刊记载了民国时期东莞的时政、抗战、教育、市政以及东莞明伦堂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解、研究东莞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在《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出版环节上,因应第二辑书稿中存在的文献类型多样化的实际情况,编辑在版式上也作了较为合理的设计。例如,古籍类的底本均为线装古籍,故按惯例,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排序,版式上采用上下栏缩影排印。民国文献类和期刊类的底本情况较为特殊,这两类文献底本均为铅印本,相比刻本、抄本而言,其字号就显得较小。同时,民国文献类大部分底本为常见的16或32开本,而期刊类文献的开本有的更在大16开以上。这类文献如果仍然采用与古籍类相同的版式来排版,其中大部分的文字将因图片过度缩小而难以辨读。经过反复考量,这两类文献最终采用了单页排版,而且还根据每一种文献的实际情况,将版心中的图片作了适当的缩放。这样,文献中的文字信息就得以清晰保留,也便于读者的阅读。

丛书的编纂凡例,自第一辑项目启动之初即已确定,第二辑编纂时予以沿用。编纂凡例要求,底本中原有之批校、题跋、印鉴和刻印的墨迹等概予保留;漫漶缺字者,保持原貌;页面残缺者,仅以相同版本补配,未能补配者,在目录位置标注缺卷情况,在相应位置标注缺页情况。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底本的原貌。为方便读者检索,除在第一册列出总目录外,各册之前也列有分册目录。在每种文献之前设置扉页,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底本收藏者等信息。著录版本信息力求做到著录准确、规范统一,不少文献中作者、版本等信息不明者,经过整理者多番考证和讨论才确定下来。

回顾《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编纂和出版的历程,它之所以得以在3年时间内顺利结项,实有赖于东莞市莞城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各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付出。有时,为了能够征集到一个文献底本,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渠道去和收藏者沟通,这样一来一回,磨上一年半载也是常事。由于第二辑收录文献类型多样,情况较第一辑更为复杂,所以总目录的编制就更应做到严谨和合理。第二辑总目录经过专家多番商讨论证,前后数易其稿,最终剔除了个别超出收录范围的文献,同时也对分类不甚合理的品种重新作了归类和排序。当我们将打印好的清样送交审读老师时,他们工作极为认真负责,提出不少的修改建议,使丛书最终得以高质量出版。

近年来,党和国家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在此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的大型地方文献集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其中,省级大型地方文献集成实不鲜见,而最早立项全面收集整理一市地方文献的,东莞却是首家。

《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为东莞历史文化的系统性、专题性研究提供了便利,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东莞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同时全面梳理东莞地方文献,也有利于东莞从历史传承上寻找资源和动力,对传承历史文化和服务当下文化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今,《东莞历史文献丛书》前后两辑已经出版了115册,成果相当丰硕。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程,《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推进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张荣芳对此书作了高度评价:“《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对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来源:莞城图书馆、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