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前两天给我说,他们学校组织了下午的特色社团,让同学们各自报名参加自己喜欢的就好。结果有位同学本来参加了语文社团,上了两次之后,在课堂上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他认为参加这个社团是耽误自己的时间,想要调整到数学社团去。
大宝说,当时老师很尴尬;他认为,即便是不喜欢老师的社团,本可以在课下单独和老师沟通,真的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反问他,你不觉得这是很个性的事情吗?
大宝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这种做法虽然看着个性,但是并不为自己加分,只是让人觉得他非常不礼貌;我们班里有位同学,数学程度非常好,平日里都是拿着微积分的题目再做,所以他提前和老师沟通,数学课的时候要了一些特权,比如做自己想做的题目,可以偶尔不听课,但是能够确保考试总是满分,老师也允许了,这才算是个性吧!”
大宝是个不尖锐的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也不算叛逆,虽然偶尔也会发发小脾气,但大多时间还是听话、懂事的;在一些问题的判断上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习惯。
我一直认为,孩子能够做他自己就好,只要他前进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路没有走歪,人也有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好。
在应该学习的时候,他自己能够努力,或者在家长的监督下能够努力就好,至于成绩,没有必要太过于在意分数的高低,但要致力于学习方法的完善。
因此,很多时候我身上对孩子学习的焦虑感并不算太严重。
说实话,现在的孩子,非常有个性的是越来越多了。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青春无畏,也展现与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多、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也更强大。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有更多可以让自己个性、骄傲的资本。
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保护孩子的个性,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也就更多了包容和理解。不过,我们在保护好孩子个性的同时,还要明白,有些个性并非是“个性”,而是粗犷的棱角,是需要家长适当地打磨,才可以让孩子真正成为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那一个。
要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打磨孩子的棱角呢?
1、适度约束、教之有物
孩子的成长,本就应该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错、不断提升的过程。哪里有天生完美的孩子?哪里又有天生的父母?都是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磨合、调整而来。
对于孩子的错误、不足,家长要严格管理,同时教之有物,不要凭空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而来,根据自己的心情去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才是失败的教育。
比如,孩子的错误,若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了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拆开了爸爸的刮胡刀、弄坏了新买的玩具等等),那么引导就足够了;但若是在明知不对却还要去尝试的行为(说谎、偷窃、以大欺小、暴戾等等),就需要就事论事,及时批评。
2、减少过激言行,以平常心待之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父母就是自己最为直接的模仿对象,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还是孩子崇拜的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
因此,温文尔雅的父母,一般不会培养出特别激进的孩子;而处事不惊的父母,才能够培养出优雅从容的孩子。对孩子减少一些过激的批评行为,平常心待之就好。
作为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终将平凡这个事实。
3、父母所处的高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点
世界本就不公平,对于孩子来讲,父母所处的高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点。与其总想着把孩子打磨成为怎样的人,不如先努力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父母能够高瞻远瞩才是培养孩子的关键;若家长本身就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点,或者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也会效仿。
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能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并且不会因为孩子偶尔的没有做好就批评埋怨且翻旧账,孩子才会越来越有信心,也会越来越优秀。
如果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一味地谴责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久而久之,孩子的进取心就被磨平了,他也就默认了自己的“现状”,毫无斗志可言。这才是非常残忍的事情。
4、保持善良,心怀阳光
不管性格是尖锐还是平和,父母都要教给孩子“善良”。只有内心善良,才能够真正地寻找到温暖和光亮。
所以,孩子想要保持的个性,一定是在自己能够一骑绝尘的基础上的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把别人的尊严和骄傲践踏在脚底的残忍。
所谓“赢,要赢得光明正大”,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面临竞技还是日常生活,能够绝对把握的只有自己。与其去窥探对手如何如何,不如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用努力和实力来证实自己就好。
其实,不管孩子是有个性也好,还是平凡乃至平庸也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捧在手心中长大的宝贝,也是在孩子诞生之初,父母都想要用尽世间的祝福和祈祷,用以呵护、保护他们一辈子的幸福和平安。
那么,好好的爱孩子,也好好的陪伴孩子、接纳孩子的全部!不必焦虑,不必强行打磨,做更好的自己,就能带给孩子更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