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点钟,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
“10点30分,梳完辫子”
“11点30分,第一次检查完毕结果正常……”
60年前的10月16日,下午3时,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金光喷发、火球凌空,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自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消息传出,世界震惊。
“东方巨响”产生的不仅仅是火红的云团,更是举起的拳头,是中国人民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拳头!
1950-1953年期间
美国多次对中国实施核讹诈
20世纪,随着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愈加深入,“原子时代”到来。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核裂变,次年,法国物理学家发现链式反应。铀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发生链式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如果利用这一原理制造武器,那它将成为国家间战略威慑与防御的关键工具。
而这,就是时人心心念念的“原子弹”。
1942年12月,恩里科·费米领导团队在芝加哥大学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的核反应堆,实现了核裂变链反应的控制。1942年6月,美国开启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即“曼哈顿计划”)。该计划汇聚了众多重要科学家,耗资20亿美元。1945年,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家也加紧了对核武器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冷战逐步形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0-1953年期间,美国多次对中国实施核讹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了核武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决定在强化常规军备的同时,探索尖端科技,向核科学进军。
1950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1953年10月改称物理所)成立,由吴有训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很快聚集了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杨承宗、邓稼先、于敏等优秀核科技专家,成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重要发祥地。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的主持下,我国发现了有工业价值的铀矿资源,毛泽东主席了解后说:“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等科学家关于原子能的汇报,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上万人在“死亡之海”建设中国核试验基地
1958年7月1日,苏联援建的一座功率为7000千瓦的实验性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一台2兆电子伏特的回旋加速器(即“一堆一器”)建成。同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改称原子能研究所,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同年,青海金银滩被选定为原子弹研制基地,来自全国的2000名转业干部和战士、7000多名民工以及2000多名建筑工人组成了施工队伍,夜以继日地修建实验场地;数以千计的学生、从国外回来的专家、学者隐姓埋名,汇聚于此,将金银滩变为“原子城”。
在成为中国核试验场区之前,罗布泊几乎没有生命的踪迹,也被称为“死亡之海”。中国核事业的开拓者们选择在这片“死亡之海”上建设中国核试验基地,他们在这里秘密施工,为祖国架设分娩核盾牌的“产床”。
1959年6月,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且说,离开他们“中国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从此,我国进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阶段。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用计算尺、算盘进行理论计算工作,立志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
1962年,为了加强对原子能及尖端事业的领导,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成立。在中央专委的统一部署下,核武器研制的进程大大加快,中国科学院也成立了新技术局,保障了核研制器材的及时供应。1963年底,全尺寸聚合爆轰中子试验取得成功,闯过了最后一个重大难关;1964年4月,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工作进入最后完成阶段;8月10日,首次核试验所用的试验装置及备件被陆续运到试验场地;8月23日到9月1日,原子弹完成了一切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上午,一道道充满密语的电波在罗布泊与北京之间穿梭——
“8点钟,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
“10点30分,梳完辫子。”
“11点30分,第一次检查完毕结果正常……”
“老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因为它长得像一个巨大的球;装原子弹的容器代号“梳妆台”;连接引爆雷管的密密麻麻的电缆线代号“辫子”。
所有人都在为最后的时刻忙碌着:9、8、7、6、5、4、3、2、1——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代号为“老邱”的国家最高机密终于向全世界展露真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大国重器
60年来,“大国重器”密集列装,上天下海的国之重器,见证自立自强的中国。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12月,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1991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并网成功结束了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如今,人民陆军进入“合成时代”;
人民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
人民空军进入“20 时代”……
“东方巨响”背后
那些隐姓埋名的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东方巨响”的背后,是无数卓越的科学家,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科学没有国界
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钱三强
“两弹”元勋钱三强,面对异国优厚的待遇,毅然选择在战乱时回国。他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1960年,中国决定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钱三强担任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一边从事大量科学研究,一边四处奔波、招揽人才。在他的组织下,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荣誉的23人中,有15人是由他动员回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一天,正好也是他51岁生日。他说:“中国原子弹研制绝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愿意, 我愿意!
——王承书
她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也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虽然在外求学,但她心系中国。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
1961年,原子弹的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进展缓慢。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我愿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钱三强希望她继续从事核事业研究,钱三强问她:“有什么困难吗?”“没有。”
“那你愿意继续在这工作吗?”
“我愿意!”
她一生清贫,临终前将毕生积蓄十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
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
“两弹元勋”王淦昌,面对国家的核武器研究需要,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王淦昌果断写下了“王京”,并掷地有声地说:“我可以,我做得到!”“我愿以身许国!”
17年内,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原子弹爆炸那天,他随着沸腾的人群从掩体里跑出来,激动地挥动着双臂,流着热泪欢呼:“成功啦!我们成功啦!”
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
1958年,钱三强找邓稼先谈话,神秘地说“我们要放个大炮仗”,邓稼先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一重任,成为中国原子弹研究工作理论设计负责人。
出发前,邓稼先辗转反侧,夫人许鹿希问他怎么了,他答:“我要调动工作。”
“调哪?”
“不能说。”
“干啥?”
“也不能说。”
“我跟你通信?”
“不行。”
他嘱咐妻子:“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情,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关于工作的秘密,他一藏就是28年……
弥留之际,他执意从医院“溜”出来,乘公交车到天安门广场。在国旗下,他对警卫员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你都84岁了,那时,我们国家富强了,你可一定来看我啊!”
邓稼先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问道:“30年后,人们会记得我们吗?”
如今六十年过去,这些英雄的名字早已响彻祖国大地,你们的事迹无人不晓。
你们将成为一座丰碑,永载史册,永放光芒。
那几乎是用我生命
刻划的三刀
——原公浦
其实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除了科学家们的努力付出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这其中的典型就有原公浦。
原公浦因顺利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的加工成为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有名的“原三刀”,甚至被钱三强形容是“一颗非常重要的螺丝钉”。
1959年来自上海汽车底盘厂的原公浦被选派到四〇四厂(我国最早、最大的核技术生产科研基地),并在2000多人的车工技术比武擂台赛中斩获第一,当时原子弹中的核心部件必须依靠人工切割以满足引发爆炸的高精度要求。
1964年4月30日,上阵的时候原公浦心理压力很大,只剩下最后三刀时原公浦的压力来到了极限。
这关键三刀不能车多也不能车少多了,整个核心部件就报废了少了,达不到标准,原公浦神情极其专注,紧盯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旁边的技术员则实时测量切割数据。
第一刀切下去停下来,量尺寸。第二刀车完再停下来,仔细测量。在机床的切割声中,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原公浦手中的切割刀靠近核心部件。
当最后一刀车完后,负责检测的技术员激动地大喊了一声“行了”!
原公浦则浑身一软瘫倒在地,后来他回忆说“那几乎是用我生命刻划的三刀”。 综合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