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村:“红色”+“绿色”打造靓丽名片

2020-08-19     石楼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留村:“红色”+“绿色”打造靓丽名片

【导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义牒镇留村精准定位,制定“红+绿”的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和造林合作社等农业园区,引领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8月的屈产大地,百花姹紫嫣红,万物生机勃勃。步入义牒镇留村,绿树成荫,村容整洁。调研组边看边访,在群众朴实的叙述中,一座“今非昔比”的留村展现在大家眼前。从恶水穷山到绿水青山,变化,发生在留村的每一寸土地上。

留村位于义牒镇以东2公里处,国土面积17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全村共有277户786口人,农作物主要为玉米、谷子、高粱等,产业结构单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等一系列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此为契机,留村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旅游文化与爱国主义、脱贫致富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使红色旅游业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同期声】:县供销社驻村工作队长 侯俊明

咱们义牒留村村委吧,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我们就座落在交通沿线。并且这个毛泽东路居地就座落在留村,这两年国家投入挺大的,从去年开始进行了很好的维修,从方方面面都焕然一新。平时,乡镇、县里、还有周边县的一些兄弟单位,经常在这里举行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再一个是通过我们路居红色基地的话能带动人们的积极性,从就业方面的话贫困户也好,村民也好,解决了就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个我们家长带着子女经常在这里学习红军精神,对咱们子孙后代确实有很大的益处。

在已建设毛主席路居地并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沁园春·雪》文化园,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激活了当地群众的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开创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扶志”更“扶智”的好路子。

沁园春文化园的建造增强了纪念性,丰富了教育内容,为红色文化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同时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精神家园,对提升我县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红色旅游胜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依托全县“旅游兴县”的战略优势,留村在红色引擎助推下拉动第三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全省实施“五个一批”林业扶贫工作为抓手,大力发展造林合作社等农业园区,形成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提高综合效益,让绿色产业引领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去往留村造林合作社的道路两旁,绿树林立,郁郁葱葱。长势正好的庄稼地里时而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河道里涓涓细流,给这里又增添了几分生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留村造林合作社共有土地2370亩,主要种植连翘和杜梨树。合作社成员通过营林、造林、护林获得收益。合作社造林的每个环节都与群众相连,这样更加有效的激发了贫困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和脱贫的内生动力。

58岁的高元义就是留村造林合作社的社员,他告诉记者,“加入造林合作社以后,在这里打工每年能挣个一万六七千元,在栽培期间,我们挣的是劳务费,将来卖了以后,我也有产业分红款。山也绿了,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同期声】:留村村支部书记 郝挨平

18年年底下来,(合作社)每户分红分了655元。在刚开始修缮路居地的时候,村里的村民过去帮助打扫建筑垃圾,到今年合作社承包了路居地整个绿化,一直到现在负责卫生清洁。建成后村民们就当做文化旅游的活动场所,每天下午散散步,真正的了解了东征精神,对村里的孩子们在爱国主义方面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成为了留村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助推当地经济转型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有力武器。

记者:樊佳骏

EN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8J6BnQBURTf-Dn5B5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