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慢"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尤以传统手艺为甚,如雕刻。历时数月打磨一件艺术品,虽然保留了传统雕刻的原汁原味,却无法满足市场大众需求,也正是因此,众多雕刻艺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曲高和寡"也成了雕刻艺术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对此,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王中林则表示:未来发展中,雕刻艺术必须与生意相结合,从"慢"到"快",满足市场化需求,走"曲高,但知音者众"的道路,因为只有产生经济效益,才能不断促进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书法与绘画向来被认为是艺术门类中两种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因而也有"书画同源"一说。但是,真正将书法与绘画艺术完美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则当属拥有千年历史的雕刻艺术。
书法、绘画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中进行创作,在构图的过程中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创作者需要将脑海中的图像一点一点描绘出来,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而雕刻则是在有深度关系的空间中驾驭形象,不仅需要根据木头本身的形状进行构思、创造,还需要利用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将物与物合理穿插、摆放,造成立体空间的延伸,然后再将一整块木头一点一点去掉,做减法。
在艺术创造领域,做减法的难度显然比加法高很多。故此,每一个雕刻家都是一名出色的书画家,但书画家却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雕刻家便成了共同认知。
除此之外,在表现人物神态的手法上,雕刻相比于绘画使用的工具以及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多样。"南海观世音菩萨身上有一种慈悲与大爱,是绘画、雕塑过程中的点睛之笔,绘画时,我们通常是通过色彩将其表现出来,不同的颜色所表达的情感不一。而雕刻在需要用到色彩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光影、高低等多种手法,将观世音这种慈悲与大爱用立体感的模式展现出来,并且拿笔跟拿刀的力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王中林说到。
一件成功的雕刻艺术品是书法、绘画、篆刻的综合版,三者合一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创作者耐心、细心的考验,更是对创造力的考验。因此,一幅能够在数日内完成的书画,如果雕刻成艺术品,少则数月的时间。
对于艺术的极致追求,也使得整个雕刻行业的发展速度始终快不起来。而王中林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民协雕塑艺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不仅肩负着弘扬雕刻艺术的责任,更肩负着让雕刻行业从"慢"走向"快",让更多艺术品走向市场的使命。
市场化意味着标准化、规模化,但是纯手工作品远远达不到这一点。因此,如何让独一无二的纯手工雕刻品可复制化,成为能够从大雅之堂走入千家万户,并兼具美感、立体感与艺术感的日常用品,则成了以王中林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们不断探索的目标。
其中,通过机器进行复制则被认为是产品迈入市场的"捷径"。实际上,传统手工艺与工业机械复制之间的融合思路早已存在,但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精准实现手工与机器之间的无缝对接。
手工雕刻产品本身具有独特性与个性,而机器生产则可以降低制作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结合双方的特点,王中林试图将第一块纯手工雕刻的产品作为母体,然后借助机器实现批量还原生产。
为了让机器能够百分百还原纯手工产品的各种细节,确保每一件产品都活灵活现,王中林带着团队摸索两年之久,从机器扫描、3D打印再到成品制作,每一个过程都力求精益求精,只是为了能够降低更多艺术品的门槛,真正迎合市场化需求。
对此,王中林表示:"一块纯手工雕刻的产品历时一个月时间,可能卖到10000块钱,但依旧是不赚钱的,因为人工成本太高,费时费力且产量太小,而借助机器'克隆'的方法,即便是一件产品只卖2000块钱,也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因为可以做到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艺术品走向大众化,才能真正让弘扬与传承并行。"
市场化并不仅仅代表着批量生产,更重要的是让广大群众与产品之间产生共鸣。王中林创作的牢记乡愁系列,通过放大老房子、村头柳树、木门、老碾盘等记忆中的特点,再一次唤醒了人们记忆中的故乡,就连四五岁的小孩子都能通过作品一眼认出这是妈妈的故乡,艺术产品走向雅俗共赏,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艺术的高度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原则上就是高山流水、知音者寡,但艺术同样是需要历代传承的,正如王中林所说,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件作品都大众化,但是一定要降低艺术门槛,贴近生活,帮助大众铺设一条走向艺术、接近艺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