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大剧是真多,偶像爱情,古装神话,悬疑罪案,都市情感……各种类型的都有。
其中最能引起现实共鸣的,无疑是海清、童瑶主演的生活剧《心居》。
这部剧从一对姑嫂的日常来展现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的矛盾生活,以及上海不同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
就目前展开的剧情来看,几乎每个出场的角色都不太讨喜,没有绝对完美的人设。但是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场。有人理解冯晓琴,从而看不惯顾清俞;有人欣赏顾清俞,瞧不起冯晓琴。
能让观众分出不同的立场,主要还是因为剧中那一份真实,讲感情还是讲道理,是现实中永远统一不了的生活哲学,进入剧中的生活,也难以评判谁是谁非。
从冯晓琴这个角色的角度来看,这部剧真实地反映一个平凡女性生活中的三大难关:
扶不起的老公
冯晓琴虽然是一个全职家庭主妇(注意是“主妇”不是“太太”)。她在老公的要求下,辞掉工作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每天一大早起来给全家做饭,将奶奶、公公、老公、儿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序,自己却是跟打仗似的,洗漱都急急忙忙,走路都风风火火。
她心甘情愿为全家做后勤,但是也不甘于“寄人篱下”的现状。算是有点“心比天高”了。
她想要更好的生活。一开始将希望都放在她老公身上,一年两次的财会班都给老公报上,让考个证找个更好的工作。
她想要买房,二百二十万的房子,她答应首付4成,却猛着胆子要跟人借一百万,敢情她是自己没一点存款,首付都全靠借。
可惜她老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冯晓琴的两个期待他一个都满足不了。
工作是姐姐帮忙找的,老婆给报了班学财会,也不好好学,各种糊弄,还怪老婆逼他做不想做的事。
答应了老婆去跟姐姐借钱买房,姐姐一问,又说自己无所谓,生怕家里对老婆的偏见小了一样,窝窝囊囊的。
总之就是,老公的战斗力完全配不上冯晓琴的野心。所以夫妻俩矛盾冲突不断。
就传统观念来说是男人养家,很多女性也确实对老公有着很大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但往往这种需要老婆提上进要求的老公是很难扶起来的。
或许改变自己会比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更容易实现目标。
融不入的婆家
冯晓琴作为一个嫁到上海的外地人,没学历,没工作,还比老公大三岁。婆家人根本没把她当回事,经常是将她排除在外开家庭小会。
这样的情况下,冯晓琴没有归属感,迫切想要一个自己的房子,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尤其是大姑子,看冯晓琴总是带着鄙夷,从没把她当成自家人过。
弟弟还在世的时候,总怕弟弟被她骗了,要指导弟弟防着她。弟弟去世后,第一反应也是是她害死的,认为冯晓琴向邻居追责是想搞钱。
奶奶可能是全剧最让人讨厌的,因为平时冯晓琴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她却总是恶言相向。好像她真是他们家的保姆一样,对冯晓琴一直都怀着恶意的猜测。
公公其实还算明事理,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女儿的意见为重了,而且只要儿子两口子吵架,他就要找女儿求助。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纵容了女儿干预儿子的生活。
虽然按照以往惯例,最后冯晓琴肯定会跟婆家人和解,会被接受。
但是,现实中,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婆家的提防很难消失,融入也不简单。与其一个人进入另个一人的家庭去融入他们,还是两个人都出来组成自己的家庭,婚姻会更幸福。
平衡不了的生活和工作
一开始冯晓琴当全职主妇时期家里那些事就够她忙的,但是丈夫去世了,她又不想吃嗟来之食,所以决定自己去赚钱,于是找了一份时间相对自由一点的送外卖的工作。
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去送外卖,几天下来就瘦了一圈。
虽然努力想两头兼顾,但是也并不能准时准点去接孩子。奶奶也埋怨她不搞卫生了。
一次更是由于车祸,没去接孩子,老师打电话给公公去接的。冯晓琴一瘸一拐回来,却没有一个人关心她怎么了,相反,奶奶还给她一顿数落。
显然,剧中作为一个正能量女主角,她不会放弃事业,也依旧会兼顾家庭,虽然难,还是会挺下去,并且创造出一番成就。
中国的双职工家庭是全世界最多的,即便不像冯晓琴一样的特殊情况,本身就有很多女性需要家庭、职场两头顾。
只能不强求绝对的平衡,灵活应对,家庭更需要的时候重点放在家庭,家庭没有特别的事情的时候就将重心放在工作了。
不仅剧中的冯晓琴,现实中,生活又饶过谁?很多女性都会面对冯晓琴这样的困境,闯过这一关还有下一关。
所以虽然顾清俞的人设并不讨喜,但很多人还是想成为她那样的人。因为自己有能赚钱的实力,能完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冯晓琴”,只是出在不同的时期,有人还困于家庭琐事,有人又要顾家又要工作搞得焦头烂额。所以看到剧中的冯晓琴才分外的感慨。
你怎么看待冯晓琴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