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下的织梦人——记第四届武隆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冉义芳

2022-03-03   港渝网HCM

原标题:香樟树下的织梦人——记第四届武隆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冉义芳

冉义芳指导孩子做线编。代君君/摄

本网记者 代君君

编者按:他们来自平凡,却是不平凡的坚持、不平凡的勇毅,让人动容动心。他们或爱岗敬业,或孝老爱亲,或敬业奉献,是他们在高尚道德的不懈追求中引领着武隆人的精神追求。自今日起,融媒体中心将全媒体集中展示10名武隆区第四届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以道德建设丰硕成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在黄莺乡龙洞小学有这样一位好教师,她用坚守诠释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她用汗水诠释奋斗的意义,她用爱心诠释教师的美德,她用一流业绩成就职业幸福。工作38年来,14000多个日日夜夜,一直扎根乡村学校,信守承诺、服务家乡、奉献青春,他就是第四届武隆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冉义芳。

23年坚守终圆教师梦

冉义芳,1967年出生在黄莺乡龙洞村,从出生到现在,除了到原武隆县巷口中学高中求学的两年,上小学、初中,到代课、转为公办教师、结婚生子,一直都在龙洞,从未离开,至今整整52年。

“高中毕业回龙洞代课的那一年,我只有17岁。”从县城回到乡下,看到那木质三层楼青瓦房的教室、没有自来水、不通电、凹凸不平的课桌、坑坑洼洼的操场,虽然是冉义芳的母校,但她内心也还是有过迷惘。

“老师好!”学生的一句句问好,让冉义芳感受到初为人师的喜悦。

“代课教师工资不高,每月只有26块5,但代课老师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学校、家长的信任,才能在学校站稳脚跟。”刚代课就教初中数学,压力很大。冉义芳一边参加函授学习充电,一边在教学上潜心钻研,利用一切课余时间为后进生补课,渐渐的,班上的学生成绩逐步提高。第二年,学校领导似乎已经忽略了她代课老师的身份,开始将少先队、团支部的工作重任交给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一路奔忙,也乐在其中。

1997年,县里有政策要对教师进行优化组合,许多正式教师都得下村校。作为一名代课教师,冉义芳不但不能留在龙洞,更有可能面临被辞退。她夜不能寐,找校长商量,请求让她去海拔一千多米的笋子校点代课。

笋子校点的教室是租的民房,从龙洞到笋子来回要近3小时。高山雨天多道路湿滑,山路崎岖难走,滑倒受伤是家常便饭,加上沿途荒凉闭塞,人烟稀少,一个人走起来真有点害怕。但对冉义芳而言,只要是“战斗”在教育前线,她就心满意足了。

而在代课这条路上,冉义芳走了整整23个年头。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7年,像冉义芳一样的代课老师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代转公考试。通过考试,冉义芳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情系故土守望教育梦

在这里,冉义芳收获了友情、爱情,收获了学生的尊敬、老百姓的信任。从事教育事业由最初的懵懂和生计所迫,逐渐成为她毕生所爱,并一步步将托举学生的读书梦坚定成永恒。

龙洞的孩子上学路程遥远,有的每天往返三、四十里山路,奔波劳累严重影响学习。冉义芳和丈夫同在一所学校工作,孩子也在身边,当家长希望让孩子寄宿到冉义芳家里时,她和丈夫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不过就是多加几碗米,多铺几张床,多养几个孩子而已。”

于是,家长们提着米和菜就上门了,丈夫每天利用课余准备三餐,冉义芳下班后负责免费辅导学生。等忙完这些,冉义芳才开始在昏暗的灯光下备课、批改作业。

龙洞海拔虽不高,但冬天阴冷,时常下雪,孩子们皲裂的手经常连笔都握不住。她趁着孩子们入睡后的空档,又忙着给学生织手套、织围巾、织帽子……这一忙就是深夜,同事们总是开玩笑说:“你家最好找,大晚上还亮着灯的,准是你家!”

师生情,总是铭记于心。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常回龙洞来看她,回忆起往事,他们总说冉义芳是他们的恩人,在他们跌入深渊时,是冉义芳和其他老师一道共同托举起了他们的读书梦,才使得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更美好的可能!

听了这些,冉义芳很欣慰,她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而孩子却会铭记一生,或许也因此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线编技艺织就振兴梦

冉义芳的母亲手巧,擅长编织,经常给乡邻帮忙。冉义芳受母亲影响,从小对手工编织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不错的悟性。

学校的同事和附近农村的姐妹们常常找冉义芳要鞋垫花样,让她帮孩子织点毛衣、帽子之类,她都欣然答应,常常在课余熬夜赶制。

由于手艺还不错,加上冉义芳的一些创新,织出的东西很受大家欢迎。

2015年,利用学校开办乡村少年宫的契机,冉义芳组建了毛线编织兴趣班,开始带孩子们学线编。

“最初家长们担心学线编影响孩子学习,后来发现不但不影响,反而促进了学习。”冉义芳介绍,线编排针布线要用到计算推理、空间想象,花样设计中可以学会审美和创造,编织过程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了耐心和专注认真的品格。“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点点潜移默化,孩子们体会到劳动创造的快乐,参加各类创新大赛频频获奖。

学校的线编作品展厅,也是线编教学的工作室,冉义芳特意选择了一副标语:为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学习线编在学生心中已深深烙下追求真、善、美的烙印,冉义芳坚信此刻播下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被阳光雨露滋养浇灌,有朝一日结出累累硕果。

好作品并非信手拈来,在教学之前常常需要反复琢磨,在工作室里做了拆,拆了做,反复很多次,丈夫常常深更半夜来工作室门口催促她注意休息。

为了节约经费,冉义芳用废弃的线槽板制作教具,用装水果的塑料盒子自制分线器。利用七年的时间,她把自己所完成的每一件作品编写成教程。目前《线编教程》约40万字,教程简单易懂,学生看完后基本能独立完成作品。

2018年,线编艺术被正式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洞小学继根雕艺术特色学校后又成为武隆区线编特色学校,到访的山东省副省长孙继业、政协副主席吴翠云给予了高度评价。她也多次代表全区参加重庆市组织的文博会、巴渝巧姐、手工协会等展出活动,个人作品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世博会、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作品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龙洞闭塞,冉义芳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让这门技艺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2018年,冉义芳利用闲暇、暑假,义务将手艺传授给社区富余劳动力,许多手工爱好者闻讯前来。迄今,有的学员作品已经进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她相信,以线编为媒,小小的工坊一定会走出一个又一个的龙洞巧姐、武隆巧姐、巴渝巧姐,用勤劳的巧手共同织就这片土地的美丽乡村振兴梦。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冉义芳在香樟树下度过了最美的青春年华。虽芳华不在,却初心不改。冉义芳说,她的教师生涯即将划上句号。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故事的终点,她将倍加珍惜,坚守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