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片土地上绝大部分的人来说,近几十年几乎没饿过肚子。
但请你,从今天起,关心粮食……
2月下旬,俄乌冲突一触即发,俄罗斯总统普京把所有人都打了个措手不及。
大众都以为这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因为以俄罗斯的国力,没法拖,也拖不起,却没想到俄乌冲突一直僵持到了现在,至今未能分出胜负。
国际冲突这事,原本跟咱小老百姓扯不上什么关系,但俄乌冲突,却以一种相当微妙的方式跟咱们挂上了钩——
粮食。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是粮食出口大国,这两个国家出口的粮食占全球谷物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事实上,早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外界就已经担忧起今年的粮食问题,因为战争已打响,肯定会对当地农民播种造成致命影响。
出于对粮食的担心,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在这3个多月的时间里,大约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针对农产品的出口禁令,意思很明显,先把自家百姓的粮袋子顾好。时至今日,“粮食保护”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而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粮食危机的影响对我们来说不言而喻。
中国不缺口粮,但是缺大豆、玉米,而且需求量年年都在涨,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
正因如此,面对世界多地大搞粮食保护,咱们必须得尽快想法,拓宽海外进口渠道,抵御粮食危机带来的风险。
而在外界风云变幻的同时,国内的日子也不好过,原因大家也都知道,疫情。如果你看了这段时间的三农新闻,就会知道一个新鲜词儿——
错峰下田。
据《中国三农发布》报道,针对个别地方疫情管控不准农民下地下田耕种的情况,农业农村部表了态:“允许农民错时错峰下田!”
错峰这个词,原本说的是城里的上班族,他们上班有早高峰、晚高峰,人特别多,所以需要错开高峰。但是农村地广人稀,按理说根本不足以形成“高峰”,更不用说错峰出行了。
咱就问一句,按农村的人口密度,错峰种地有必要吗?
中国农民伯伯种了几千年的地,他们可能从未料想过,会有人教他们如何错时错峰种地。下田可以错峰,但种在地里的庄稼可不允许他们错时。
在农民种地这一块,其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还有一次表态:“严禁以防疫为由不让农民下地。”
官方表态当然不可能是无中生有,而是因为地方上确实出现了以防疫为理由禁止农民耕种的现象。
今年因为疫情,很多农民的耕种,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了。
最明显的就是虫害的问题,因为疫情防控,不少农民反映自己现在没法下地打农药。就算自己能下地,但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也因为物流没法及时送到,只能干等着。
5月14日,有个河北的网友在人民网留言,说自己承包了一百多亩地,现正值小麦灌浆的管理期,也是春玉米的播种期,想问一下,县里是否可以给他办理通行证。
当地的回应也很有意思,句句都是重点——
“网友您好,您反映的问题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目前我县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全县全域必须保持静默状态,民众必须做到足不出户。”
换言之,通行证不给办。不过,这位网友的问题最后还是得到了解决,镇政府和村委会帮这名网友完成了灌溉工作。
事实上,农民遇到的问题远不止灌溉,他们就连买种子都成了难题。
有同样种植春玉米的农民表示,种植春玉米每年都需要买新种子,如今县城管理严格,进不去也出不来,很多农户手里都没有玉米种子,想偷偷种都没有办法。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春天可就这么平白给耽误了。
甚至,河北迁安还有农民因为私自下田种地被揪住,在全村老少爷们面前用大喇叭道歉。
防疫固然很重要,但粮食同样也很重要。
6月1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文,要合力抓好“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严禁以防疫为由不让农民下地种田。
这是官方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表态,“严禁以防疫为由不让农民下地种田”。
就这件事背后释放出来的信号,相信不用榜姐明说,懂的自然懂——菜篮子需要保供稳价,也就意味着要涨价了,因为要涨,所以才要稳。
但榜姐还注意到,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
“在符合防疫要求、加强自我防护的基础上,要引导广大农民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严禁以防疫为由,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村,不让农民下地种田、限制农机通行作业。”
那么问题来了,防疫要求是什么尺度?自我防护要做到什么标准?这些不明确的话,执行起来难免人为加码。
在当下的大背景下,几乎不可能有“既要……又要”的最优解,如何取舍,恐怕只取决于追责力度。防疫出问题,决策层难辞其咎;菜篮子出问题,管理层无人免职。
想明白这点,对于农民错峰种地的场面,应该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