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藻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
田园生活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活在繁忙的都市。
金庸先生说:“情深不寿。”
只有管理好我们的情绪,才能管理好我们的身体,也才能有更好的人生体验。
我们都以为搅乱我们生活的,是外部的客观环境。其实,真正让我们坐立不安的,是自己无法安定的心。
真正的自律,是从管理情绪开始的。
事缓则圆
有句话说得好:“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百集。”
心绪不宁,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做事,更无法放松心情好好休息。如果性情过于急躁,还常常做错事情,让自己追悔莫及。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人向一位高僧请教,如何才能得到智慧。
高僧告诉他一句话:“想要得到智慧,你只需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向前走三步,然后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三次即可。”
年轻人听后,半信半疑地回到家中。
突然,他想起了高僧告诉他的话。于是,他就在院子里往前三步走一走,又退后三步走一走,如此反复。
《论语》中说:“事缓则圆,事急则乱。”
遇到事情,先不要着急,放一放,想一想,然后再做决定,不但会免去很多误会,也会避免不必要的灾祸。
从一个人的脾气,便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从一个人的修养,更能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福气。
老人说:“有福不用忙,无福跑断肠。”
有福气的人,并不是不会遇到事情,而是他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懂得静一静、缓一缓,多想一想后果,处理事情的方式,自然就更合乎道理。
心有定慧,方得从容
我们常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可是,一旦遇到事情,还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着急上火,找不到头绪。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法中说道:
人心追求平安和顺,然而世事无常,烦恼不断。在这样的婆娑世界,只有努力修一颗定慧之心,方能获得智慧。
定慧之心,并不是生而拥有,需要后天努力习得。
南怀瑾在讲解《金刚经》的时候,专门讲述了关于定慧的知识。
他说,定慧之心,一定要在平时的行为处事上修炼。不应当把这个“定慧之心”,只是停留在思想上,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
比如我们看了本书,知道了其中的知识和概念,学到的知识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只有把书里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方是真正的学会。
所谓“定慧之心”,一定是在反复地努力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习惯。
定慧之心,是思想的一种升华,是智慧,是行为,绝对不是虚幻的。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易行难”。
断除杂念,方得自在
现代人气血不足,常常是因为思虑过多。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想要成功,自然需要我们事事考虑周全。然而,只知道不断向前,不知道停一停,休息一下,势必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沉重的压力。
不要在太多的事情上消耗精神,你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其他的都可以慢慢去解决。
不要和他人过多的纠缠,因为人和人之间,本来就不同。没有人是可以随便被改变的,除非他本人愿意。
不要总是把各种烦心事挂在心头,翻来覆去地折磨自己。事情可以解决,不用想,解决不了,想了也没用。
《坛经·机缘品》上面,卧轮禅师有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只有断除杂念,戒掉贪嗔痴,才会慢慢地体会到“对镜心不起”的宁静,也才会增长智慧。
佛教里讲到,人很容易纠结。
一方面想要获得爱情,另一方面又怀疑爱情,这就是一种烦恼。
有句话说:“三千烦恼,不如淡然一笑。”
养生的最好方式,就是放弃那个纠结之心,抛除杂念,让思绪归于简单。
只要告诉自己,努力朝着最好的方向走,其他的不看、不听、不说,你的生活一定会越变越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