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上综艺,注定是会引起争议的。
你一个玩摇滚的,不去批判大众娱乐,反而放下姿态去拥抱它是怎么回事?
这大概是人们对摇滚一贯的偏见,似乎他们一定要是愤怒的、呐喊的,甚至是贫穷的。
张楚没心情理会这些无由来的说法,他只是挣扎了一番之后,来到了《闪光的乐队》的舞台上。
音乐响起时,他下意识地在裤腿上擦了擦冷汗,唱起了那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节目后期还配上了他曾经的影像,情怀感满满。
很多乐迷专注于从他细小的表现中去寻找当年的感觉,以此来证明“张楚还是那个张楚”,但说实话,我个人并不喜欢“XXX至死是少年”的说法,时间的力量不是哪个人说抵抗就能抵抗的。
张楚的确老了,灵气被沧桑取代了,愤怒被平和取代了,传奇色彩也褪色了。
“魔岩三杰”的辉煌,永远是过去的事儿了,他并不留恋,甚至用数十年的时间与其划清界限。
意气风发时,张楚曾说,摇滚是
“生命的更新”。
越过山丘后,张楚却说,摇滚只是个“名词”。
0
1
张楚第一次想跟这个世界聊聊,是在8岁那年。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了,父母把他从湖南老家接到了陕西,此前他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旁边全是田野,而现在他跟着父母住在西安的某片工厂区里,在他看来,这真是一个无趣的工业世界。
后来把他从无趣中拯救出来的,是姐姐送他的吉他和父亲的收音机,电台里传来的音乐和拜伦的诗,让他对远方充满了幻想。
17岁那年,他考上了陕西机械学院,他说喜欢理性思维,不过这并没能让他理性下去,上了大学的他专业没怎么学,倒是学会了打架。
大二时他被留校察看,张楚一想,唬谁啊?直接就退学了。
“那就跟爱情来电一样,本能上你就控制不了,要没感觉那是你有病”
,崔健这么形容当时摇滚乐的劲头。
张楚没病,退学后的他背上吉他来到了北京,从北大到北师大,再到中戏,走哪都不乏迷妹迷弟。
他还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了个“摇滚普及办公室”,四处兜售理想,忙得热气腾腾。
这期间他写了两首歌《西出阳关》和《姐姐》,他拿着乐谱到处投稿,但没多少人搭理他,那时候的张楚,眼神里透着股青涩的迷茫。
那段日子他走访了很多地下摇滚乐坛,原先的价值观被震得千疮百孔:“他们的作品,不是在写歌,不是一字一字,而是心口积压了特别多东西,然后嘴巴一张就飞出一把刀,朝你射过来了。”
那时候的摇滚圈子很简单,大家都不谈钱,唱的是理想,拼的是才华,张培仁不多久就在圈子里混熟了,张楚的那首《姐姐》也被传到了他的手上。
张培仁一听,当即震住,找了几个兄弟连夜去找张楚,最后在北影的地下室找到了他。
两天后,张楚成为了魔岩的签约歌手,他说这是
“理想化的资本家碰上艺术家”。
不久之后,张培仁又凭借十级的社牛功力,捞来了窦唯跟何勇,集齐了“魔岩三杰”。
自此张楚不孤独了,他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巨人,甚至还写了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02
眼看“大限已到”,他心里想:
“操,老子非要把这件事干到一个地方不可。”
半路上张培仁接到一个电话,工作人员说乐手们的37个证件,都是假的。
张培仁刚要骂人,被对方堵住了:“文化部批准演出了吗?新闻稿有说吗?没有的话你他妈哪里来的真证件?”
说来也神,他们一个都没被逮住,到了香港后他们簇拥着走在大街上,感受着资本主义的别样气息,还拎着一大袋各式各样的啤酒奔向码头,吹着海风,晒着太阳,喝得精光。
“四大天王就是小丑,张学友还可以吧,天王?是托塔李天王嘛?”
演出当晚,红磡体育场连角落都坐满了人,窦唯的闪亮,何勇的躁狂,足以把体育场掀翻,台下的王菲喊到喉咙沙哑。
相比之下,张楚是安静的,穿着件旧衬衫悠悠地唱着《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演出中,吉他手曹钧的琴弦跑调了,张楚也没蒙混过关,停下来对着观众说:
“实在对不起大家,我的吉他手琴弦跑了,为了表示歉意,我重新再唱这首歌。”
演唱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但时光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依然有人对那晚的疯狂念念不忘。
张培仁后来说:“没有一场演唱会像这天一样,没有熟知的偶像,没有华丽的衣裳,甚至没有人带着香港演出中惯见的哨子和荧光棒,他们空手而来,这是一个没人见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演出。”
谁也没想到,巅峰之后内地摇滚乐“猝死”了,他们没能再创那时的辉煌,日子变得前所未有地艰难起来。
其实在演唱会的第二天,报纸上就登出了一篇文章,批评这场演出是“牛鬼蛇神、洪水猛兽、乱七八糟...一定要禁止”。
1995年5月11日,唐朝乐队的贝司手张炬在一场车祸中去世,没人再能躁起来了。
张楚写不出歌了,严重的抑郁症让他无处可逃,他又陷入了孤独,并无可救药地成为了他口中那个“无耻的人”。
03
消失后的张楚跑去流浪了,走走停停,哪里都不是归宿,哪里都没有答案。
有品牌邀请他出席活动,短短几小时能赚几万元,他浑身写满了拒绝:“选择摇滚乐并不是为了成为娱乐明星,而是内心的一种抚慰。”
流浪了一段时间后,张楚又躲进音乐里了,1996年,他忙着筹备第三张专辑《造飞机的工厂》的录制。
那时候魔岩没啥钱了,他们找了个最便宜,最简陋的录音棚录制,很多器材还是从朋友那里东拼西凑来的,张楚不操心这些,他一有闲心就爬到树上去写歌词。
对于这张专辑,张楚本人是很满意的,在灰败的日子里,这些作品成为了他精神上强烈的支撑。
然而,这张专辑刚发行就扑街了,基本没人买单,甚至有歌迷写了一封长信,把他的作品批得一无是处,张楚彻底颓了。
1999年的
某天晚上,张楚跟窦唯、何勇跑去地铁里卖艺,一晚上吼下来,只挣了几十块。
张楚觉得没劲透了,拾掇拾掇东西离开了北京,回到了他儿时眼里“无趣”的西安,那段日子,他的生活充斥着大量的空白,生命也仿佛冻结了一般。
2013年,张楚出现在了《天天向上》的舞台上,镜头前的他局促不安,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想来这个节目,他说“挣钱”。
张楚回了句:
“摇滚死不死,和我没关系。”
在僧人的建议下,他还剃光了头发,穿上袈裟的那一刻他仿佛被超度了,嘴里念叨着
“人生何时才能空空如也”。
张楚当然没有出家,他看开了,不仅关心着粮食和蔬菜,也关心着远方的战争、地球的能源、外星球的人会不会唱歌...
在自我认知这条路上,张楚走了几十年,他说自己就是个“为精神发愁的人”,但这不妨碍他对明天充满期待:
“虽然明天不是那么好,但还是值得看一看。”
何勇曾说“张楚死了”,李诞在《候场》里曾说“充满爱,但是你完了”。
但张楚没死,也没完。
04
当年他还在背着吉他游荡时,有一回他跟乐手们一起喝酒,喝高了就跑去公园的草地上聊天。
第二天醒来时,他们在草地上躺得横七竖八。
保安气急败坏地让他们立刻滚:“这是儿童乐园!你们都是成年人了,怎么坐在儿童秋千上!”
张楚涩涩地说:
“你就把我们当孩子呗,其实我们永远都是孩子,你别轰我们。”
后来,他们还是被保安轰走了,也被时代轰走了,他们四下散去,很多人杳无音讯。
但张楚回来了,带着爱和希望,也不缺诗和理想。
在《十三邀》里,有个年轻人问了个很土,但很摇滚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
张楚接过话筒很平和地说:
“如果你愿意相信你的朋友明天会更好,这个世界就会好。”
把这话咂摸了很久之后我发现,完了,张楚又跑去了众人的前头。
所以,你无需把他钉在辉煌的过去,也无需嘲讽他当下的不合时宜。
去远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