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亿年前,一场持续了3亿年严寒,地球被冻成一个大雪球

2023-07-17   魅力科学君

原标题:24亿年前,一场持续了3亿年严寒,地球被冻成一个大雪球

地球的地层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其中记载了地球在过去时的点点滴滴,通过对地层的研究,我们就可以穿过遥远的时空,去探索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正是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发现,在大约24亿年前,一场持续了3亿年严寒,地球被冻成一个大雪球,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具体是怎么回事。

地球曾经经历过多次冰河时期,在这些时期里,地球的表面温度长时间地保持低温状态,以至于地球表面会形成大量的冰川,而当冰川在推挤、滑动、磨削以及搬动地表物质时,往往会形成独特的痕迹,这些痕迹中的一部分会深深地埋入地层之中,直接现在我们依然能够发现。

在过去的日子里,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地的大约24亿年前至21亿年前的地层里,广泛存在着大量冰川留下的痕迹,而这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期里,地球经历过一次长达3亿年的冰河时期,随后科学家将其命名为“休伦冰河时期”。

“休伦冰河时期”被认为是已知地球历史上最持久、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的冰河时期,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在此期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一度低至零下50℃,以至于地球赤道区域都被大量的冰雪覆盖,整个地球被冻成了一个大雪球。那么,远古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温且持久的严寒呢?其实这与一种简单的生物密切相关。

这种生物就是蓝藻。蓝藻又称蓝细菌、蓝绿菌,是一种单细胞原核生物,它们出现在大约34亿年前,是已知地球上的最早的一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它们可以利用太阳光中蕴含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同时源源不断释放出光合作用产生的废弃物——氧气。

凭借光合作用带来的生存优势,蓝藻迅速地在地球广袤的海洋中繁衍,起初的时候,它们释放出的氧气会在各种氧化作用被消耗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蓝藻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其释放出氧气量也越来越大,到了大约26亿年前,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突破了临界值,随后氧气就在大气层中迅速积累,使得大气层含氧量陡然升高,而这也被称为“大氧化事件”。

在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大量存在着两种温室气体,其中的一种是二氧化碳,另一种则是甲烷,它们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可以有效地“锁”住来自太阳的热量,然而在蓝藻的“不懈努力”之下,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消耗,而它们释放出的氧气又会把甲烷给氧化掉。

如此一来,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就越来越少,地球表面的温度也不断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大片冰雪之地不断地从高纬度区域向低纬度区域蔓延,而由于冰雪可以反射更多的太阳光,因此随着冰雪之地的蔓延,地球表面就有更多的太阳光被反射回外太空中,这无疑使得当时温度本来就很低的地球进一步地降温。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地球的火山活动也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而火山活动原本是可以给地球的大气层中补充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的……就这样,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地降低,在大约24亿年前,地球终于被冻成了一个大雪球,从此开始了一场持续了3亿年严寒。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现代地球的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很少,那为什么现代地球没有被冻成一个大雪球呢?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太阳。

正如我们所知,太阳的光和热是来自核聚变反应,在太阳的核心反应区,氢不断地聚变成氦,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但由于太阳核心的温度和压力不足以使氦发生核聚变,因此氢核聚变产生的氦就会在太阳核心不断堆积,这会造成太阳核心反应区的壳层持续外扩,导致在单位时间里更多的氢发生核聚变,如此一来,太阳的释放的能量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也就是说,太阳自从诞生以来,其释放的能量就一直处于一种持续增加的状态,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大约每10亿年,太阳释放出的能量就会增加10%左右,而这也就意味着,24亿年前的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比现代地球低很多,正是因为如此,那时的地球才需要足够的温室气体才能让自身保持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太阳释放的能量还会继续增加,按照这样的趋势,在10亿年之后,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达到47至70℃,在这种温度下,地球的海洋将会蒸发殆尽,而地球也将变成一颗不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当然了,有我们人类在,这样的情况应该可以避免,相信未来的人类应该可以找到应对之法,再怎么说,给地球装上一个巨型的“遮阳伞”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