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专栏】
顶峰不是休息的地方,学校接下来怎么走?
原创作者|李斌
2014年暑假,十一学校的100多位骨干教师在京郊一处环境宜人的地方,开始了他们的“封闭研讨”。一位老师形容这种形式,让大家“像江水一样汇流在一起,交流经验,碰撞思维”。这是学校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后的第一次战略会议,但不是为了表彰、庆功。
身穿蓝色短袖T恤,校长轻描淡写地和大家说了获奖的事,然后郑重地提出“顶峰不是休息的地方”。闻听此言,特级教师王笃年咧嘴一笑,心想“上当了”。几年前,学校开启课程变革时,校长和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表态说“大家辛苦几年”。言外之意是,豁出去干几年,等有了好的成就,大家就可以缓一缓了。
如今,大家辛苦取得的成就,已得到了学校内外、上下一致的高度认可,用“特等奖”的推荐词说就是:自2007年以来,十一学校通过课程校本化,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建立了新型管理体系,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实施咨询师制和教育顾问制;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构建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体系,等等。其中任何一项取得突破,都值得一所学校感到骄傲和满足,何况十一学校是全面开花、结果。
王笃年的“上当了”自然是玩笑话,从校长的报告中,他和同事们都觉得“这口气不能松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校长围绕“掂量十一”“会诊十一”“拥抱十一”三个方面,基于学校的成就与问题,花了两个多小时详谈应该如何再次出发。他引用了著名的公式“知识=经验×反思2”来强调反思的价值,他解读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的S形曲线定律,特别强调避免盛极而衰的秘诀是,在达到第一条“汉迪曲线”的最高点前,另起一条新的曲线。
此刻,老师们也都意识到,学校到了另起一条曲线的时候。但这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承前启后,“补偏救弊,着力课程调整;循序渐进,推进教学变革;学生为本,改善组织架构”。在阐述教学变革的重点时,校长提出“为每一位(类)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直面问题、分析痛点、分享策略,告别荣获国家级特等奖的志得意满,探讨“当学校成为焕发活力的生命体时,我们需要直面哪些更优化的改进”等主题。这种忧患意识与使命担当成为此次会议的主旋律,也体现在会议手册中:“今天,我们发现那个仍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又变了。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终点都各不相同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在教室里再也听不到老师说‘现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再以‘课程’为基本管理单位,还行吗?”“今天,我们发现那个仍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快。移动互联网改变着整个社会结构,一个中间层次大大缩减的时代,一个通过分享、连接实现创造的人人时代,一个给每个人机会,也拉大每个人距离的时代,我们再用传统的方式‘制造’,还行吗?”
十一学校的第一条“汉迪曲线”包括两个阶段——以组织结构变革驱动学校的整体变革,以课程变革为杠杆撬动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这两个阶段的变革使十一学校初步完成了育人模式的转型。学校的第二条“汉迪曲线”将往哪个方向上扬?此次峰会让老师们意识到,课堂变革就是十一学校实现二次成长的“汉迪曲线”。也就是后来总结出的“学习驱动”。
但校长并没有在会后就急切地开启这项行动。大约一年半后,北京市十一学校第十二届第一次教代会开幕。这天下午4点30分,校长身穿只在重要场合才穿的深蓝色西装,走上了舞台,他轻点遥控笔,巨型幕布上跳出他报告的主题:“接下来怎么走?”据沈祖芸老师透露,这个报告校长准备了一个月,前后修改了12个版本,每一张幻灯片都反复打磨,“他希望以逼近完美的姿态宣布学校开始二次成长的阶段”。这个新的战略重点,校长称之为“基于标准的学习”。
他语调轻松地对大家说:“真正的‘最后一公里’到了。如果我们突破了这一步,那么学校就真正完成了转型,成为面向未来的、面向个体的理想学校。”听到校长用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说出“真正的‘最后一公里’”,全场一片欢笑。有老师后来调侃他说:“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上你的当了。”
要走完这“最后一公里”,需要多久?校长说,至少10年。
未来10年,乃至更长的岁月里,他在2014年那次封闭研讨中发出的四大追问,对十一学校来说都不会过时:“我们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能让我们始终走在艰难而理想的道路上,且对捷径目不斜视?我们的平衡能力是否足够强大,能让我们既笃定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又始终保持稳定的高升学率?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不求跨越式、无须高速度,而是按照教育规律缓慢而目标明确地前行?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自我超越意识,敢于不断刷新自我、打破瓶颈、寻找制高点?”
小贴士
1. 暑期的“封闭研讨”让人与人连接、碰撞,成为创意的重要来源。
2. 获得重大荣誉时,恰恰是反思和拥抱问题的极佳时机。
3. 避免盛极而衰的秘诀是,在达到第一条“汉迪曲线”的最高点前,另起一条新的曲线。
4. 不断自我追问,正确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它能开启进一步的思考与行动。
5. 确定新的变革方向后,不用急着行动,应留一点儿时间给老师们酝酿。
本文节选自源创图书《教育发生的地方》,李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源创图书授权发布。
暑期共读书推荐:
延伸阅读:
发生在学校的一切都能成为“教育”吗?
李斌: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最新版《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春易|课堂重建:帮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春易:“学以致用”是教师阅读的真谛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推荐:8项原则,重新定义学校设计
教育家苏格拉底: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质疑,比成绩更重要
开学恐惧症,9个教学法启发新思路,英语老师必看!
“超级校长”丹尼·斯蒂尔:校园文化的塑造,教师至关重要
李希贵 : 北京十一学校的14种教师激励方案
刚刚,北京十一学校迎来新校长,李希贵出任总校校长
李希贵: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李希贵:新时代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
李希贵:学习链条上学生在哪里,老师就要跟到哪里!
李希贵: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李希贵:老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