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州市以系统推进强科技行动为牵引,聚焦“创新平台搭建、科技人才支撑、项目跟进服务、成果转化应用”四个重点协同发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兰白试验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等平台功能充分释放。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使强科技之路越走越宽广,兰州市始终将目光锁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支点,一系列自主性、原创性改革由此而生。
当前,全市正在全力建设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的新阶段。面对政策和机遇的叠加,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双轮驱动”?这是一个亟需破解的问题,让记者带您走进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找寻其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
筑巢引凤
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兰州市政府部门和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发布了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科技成果。
今年10月,兰州工业研究院协同创新基地揭牌,由兰州工业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共同建立的兰州工业研究院协同创新基地。“协同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强科技、强省会的关键所在,对于增强该院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院校合作’为基点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共同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兰州工业研究院院长苏生魁在揭牌仪式上说。
人才既要引进来,还要用得好、留得住。兰州新区为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供给,出台《兰州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扶持办法》《兰州新区促进人才聚集奖励扶持办法》,率先在全省将纳税额度较高的民营企业主要负责人、500强区域总部高管纳入人才认定范围,自去年实施以来,首批认定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16人;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兰州新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配套细则,一揽子提供住房保障、奖励补贴、子女入学、项目扶持等14项人才专属服务,持续增强民营企业吸附力;出台《化工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扶持办法》,通过校企合作奖励、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引进技术技能人才。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畅通民营经济人才申报评价渠道,累计认定(评审)中高级职称800余人,初级职称5000余人。
既筑巢引凤,又固巢留凤。随着兰州对创新人才吸引力的不断攀升,逐步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7月,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评价)综合服务平台在兰州正式启动上线运行,该平台包括成果展示、需求对接、成果交易、技术服务、人才培育、活动交流、合作机构等七个模块,已汇聚科技成果88460项,技术需求1204项,培育技术转移人才826人,将不断解决成果产出零碎、转化应用不足、科技供需脱节等问题短板,实现线上咨询和线下服务的有效贯通、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专家和技术的有机融合。标志着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新突破。目前,全市拥有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站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个,充分整合实验室科研力量和地方资源优势,整合人才资源,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产业推广。
据了解,下一步,兰州市以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评价)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支撑,将吸引更多代表全国乃至全球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和人才,进一步集聚全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源要素,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优势互补
不断向科技创新要效益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用创新成果转化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走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检验检测中心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极具科技感的设备让人眼前一亮。
“经过近代物理研究所几代人60多年在重离子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科研攻关,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该所成果转化与产业处副处长张录卫说。
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在核物理与原子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空间科学等领域遴选重点课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为改进产品性能、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今年,在甘肃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旗下的高新技术企业科近泰基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金川集团精密铜材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谋划成立“甘肃省离子放射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旨在充分利用甘肃省在离子放射治疗装备及国产AB-BNCT装置方面的特色优势,有效聚集省内外相关资源,建立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进相关成果在我省转化,为兰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破除壁垒
让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破除各种壁垒,盘活高校科技成果、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选项。当前,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表现突出,成果转化金额屡创新高。同时,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持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推动大批存量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长久以来我们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一个误区。其实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不只发生在像清华、北大或者中国科学院这样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只要大胆创新,大胆发明,产出具备商业价值的技术和专利,它就一定会被引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一〇研究所副所长冯焱研究员如是说。冯焱认为,高校不乏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从科研成果转型商业产品,具备一定的优势。科研团队、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间的信息非对称性仍然是制约转化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高校拥有优越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堵点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成果成熟度不高、确权机制不明、利益链条尚未理顺等,缺乏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撑也是高校的短板之一。对此,冯焱表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周期长、风险高,以及涉及的主体多、环节多等特点,决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仍存在不少梗阻制约。同时,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可能涉及到大学的资产管理处、法务处、财务处,甚至学生处,企业则涉及到市场部门、生产部门、投资部门等机构,这就形成了多头管理,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希望高校、企业和政府能够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在科研项目、配套服务、科技攻关、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交流。
用好平台
让科技大市场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兰州科技大市场是甘肃省科技厅、兰州市政府共建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资源集聚融合和高效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举措,是我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直通机制的主平台。
近年来,兰州科技大市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创新服务载体等205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科技金融、创业孵化、军民融合等科技综合服务。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市场上仍存在诸如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不足、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精准程度仍需提高等问题。”兰州科技大市场负责人陈喆龙对记者说。他认为,就高校和企业对科技成果内涵的理解来说,两者存在本质区别。校企间仍缺乏供需双方高效、精准对接的机制和平台。“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公司就搭建了信息平台,集聚科技资源,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
此外,针对技术合同登记等内容,陈喆龙表示,按照简易化、智能化和公共服务便民化的目标,目前网上技术合同登记流程减去了曾经的企业群众办事两头跑的麻烦,有效节约办事成本。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从顶层设计、在高处蓄力,完善技术大市场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撑作用,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才能势如破竹。在兰州市产业发展版图上,随着基础研究的加强,筑巢引凤人才政策的实施,科技成果专业转化平台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等环节被逐一“点亮”,兰州市必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浪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 静 文/图
编辑丨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