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保交付”步入攻坚期 期待完善“白名单”融资制度

2024-06-19     第一财经

[ 如今,保交付工作启动近两年,房企不只是要保证项目按期交付给业主,越来越多房企将交付品质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有负责项目首次交付的房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内部非常重视交付,过去还出现过交付纠纷,但2023年至今新交付的项目都未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

作为“保民生”重要环节之一,近两年来,保交付已成为各大房企的头号工作要务,并成为房企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体现。据住建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350万套保交付项目已实现交付超300万套,交付率超过86%。

今年以来,房企在交付上更是下了大力气,有企业上半年的交付规模已与2023年全年持平。在保证交付的同时,提前交付、交房交证等也成为不少房企的常态化、标准化动作;更有房企在交付层面上“卷”了起来,主动提高交付质量,保证购房者利益,保交付工作成果突出。

不过,当前房地产销售仍处于修复中,而大部分开发商的融资渠道不畅,不少房企在保交付层面上持续面临着资金压力;当流动性压力传导至供应商层面后,又在交付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卡点。保交付还有“深水区”需要蹚过。

值得庆幸的是,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正在成为这场战役的关键一环。多家房企向记者透露,旗下有多个项目进入“白名单”,并获得了融资支持。截至今年5月中旬,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项目贷款金额达9350亿元。

2024年,保交付仍是房地产行业的重头戏。为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监管层也表示将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其中重点之一即为充分用好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将项目纳入“白名单”给予融资支持。业内也期待,保交付相关配套资金和政策能进一步落实。

全力推动保交付

2023年是交付大年,各大房企都集中力量推动“保交付”工作,并达成了一定的年度交付规模。

根据克而瑞统计,2023年,包括中海地产、绿城中国、龙湖集团、保利发展、融创中国、绿地控股等规模房企在内,多数百强房企都积极推进项目交付节奏,全年交付规模明显高于2021、2022两年的平均销售水平。

具体来看,碧桂园2023年全年累计交付房屋超60万套,交付面积约7162万平方米,其中151个批次、44521户实现“交付即办证”。融创2023年在全国101个城市实现279个项目归心交付,全年实现合计交付面积3587万平方米、近31万套。绿地2023年全年共实现交付面积2927万平方米、约28万套。

进入2024年,房企对交付工作仍保持高度重视。在今年6月的管理会议上,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惠妍再次强调了保交房的重要性,并表示今年的交付任务非常艰巨。集团总裁莫斌也表示,“一定要牢记保交房是我们的政治底线,要穷尽一切力量保交房”。

多家房企在今年的交付上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绿地控股在2024年设定的交付目标为2000万平方米,今年前5个月,已完成全口径交付面积500万平方米,6月份将再交付超过200万平方米,交付进度近半;旭辉则在前5个月实现31城、42个项目、超1.9万套新房的交付;新城控股在今年1~5月累计交付也超4万套;金地华东在上半年交付已超万套,逼近2023年全年的交付规模……

其中还有房企推动提前交付。美的置业在2024年1~5月共交付15692万,提前交付占比43%,其中无锡云开项目截至5月底的收楼率约96%,交付满意度74%,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据亿翰智库统计,2023年时,包括中海、华发、龙湖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的提前交付率已在20%以上。

如今,保交付工作启动近两年,房企不只是要保证项目按期交付给业主,越来越多房企将交付品质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有负责项目首次交付的房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内部非常重视交付,过去还出现过交付纠纷,但2023年至今新交付的项目都未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上述内部人士表示,目前现在头部开发商在交付上问题都不大,甚至会主动给出一些销售时期没承诺的提升,“我们公司基本上所有交付项目都会主动做地库升级,例如星空顶等”。美的置业合肥一项目即对归家动线进行了全面升级,增加了玻璃雨棚和墙面装饰幕墙,在地下车库做哑光环氧地坪等。

亿翰智库研究总监于小雨向记者表示,房企如期乃至提前交付的背后,是企业自身在交付方面较强的主观性。近两年交付的重要性直线上升,企业的交付体系也日趋完善,提前交付等现象是企业“卷”交付的外在表现之一。这对于购房者而言,意味着企业“靠谱、安全”。

期待政策进一步落地

尽管交付成绩斐然,房企面临的压力也不可忽视。不少房企在今年的交付规模有所下降,例如旭辉2023年总计交付11.8万套,今年这一指标约为7.8万套;世茂集团在过去两年里平均每年交付规模在10万套,今年则大约5万套;正荣也表示,2023年是项目建设费用最高峰,今年的交付量将有所减少。但交付总量的些许减少并不意味着交付压力的降低,事实上,不少房企面临的交付规模仍是天量,相应的资金难题依旧是压在许多房企头顶上的大山。

有房企披露今年整体的建安成本预计超300亿元,但2023年底时的在手资金不足150亿元;当然其间有来自销售回款的补充,但目前整体房企销售规模同比去年减少约四成。资金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1月份,为推动保交付,支持房地产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以“一项目一方案”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5月中旬的国务院吹风会上披露,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建立了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同期,商业银行已按内部审批流程审批通过了“白名单”项目贷款金额9350亿元。

多家房企也获得了该政策的支持。截至6月17日,旭辉在全国有68个项目入围“白名单”,36个项目已获融资支持;绿地也有18个“白名单”项目融资申请获得银行批复,总批复金额37.98亿元,其中主要为新增融资;新城控股有100多个项目申报了“白名单”,通过率过半,新增的提款加上展期的额度一起超过10亿元等。

在保交付进入攻坚时刻的当下,监管层在持续努力推动项目按时保质交付,关键举措之一就是充分用好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将项目纳入“白名单”给予融资支持;同时,金融机构也要落实尽职免责规定,做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应贷尽贷”,加快贷款审批和发放,支持项目建设交付。

刘水也建议,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自主协商,积极支持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缓解房地产企业偿债压力,稳定房企经营。

此外,刘水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白名单”制度,使更多项目进入白名单,金融机构加快放款速度,使审批的贷款资金尽快落实到项目,同时抓紧推动后续批次“白名单”项目融资落地,持续对房地产项目融资给予支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46638960b7dd0c504017dd87889d3be.html